海燕呐,你可长点心吧,湖南长沙,一女子突然咳嗽个不停,可她并没第一时间去医院,而是每天咨询AI给自己问诊,结果这一看就是整整8个月!直到后来病情加重,女子才赶紧去医院,没想到医生在检查后,竟发现女子双肺已出现了空洞!网友:没把自己治死都算好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廖女士就开始时不时咳嗽,一开始咳得不算厉害,也就偶尔咳两声,她自己琢磨着就是换季着凉,或者有点上火,没必要特意跑医院排队挂号。 那时候她觉得手机上的AI助手可比医院方便多了。手指头动一动,症状输进去,几秒钟就弹出来一堆可能的原因和治疗建议。AI告诉她可能是支气管炎,让她多喝水、吃点止咳糖浆;过阵子咳得厉害了点,AI又推测是过敏,建议她远离粉尘、开窗通风。廖女士心里还挺踏实,觉得这玩意儿又智能又省事,每天对着手机报告病情成了习惯。 咳嗽断断续续缠着她,有时轻点,有时半夜咳得睡不着。身边人劝她去医院查查,她总摆手:“AI都说了,问题不大,养养就好了。”她甚至按照AI推荐的食疗方子,天天炖梨水、喝蜂蜜,满心以为自己在进行“科学调养”。她没意识到,AI到底不是医生,它看不到人真实的脸色,听不见肺里诡异的杂音,更不会为误判承担后果。 拖到第八个月,廖女士开始胸闷、低烧,咳出来的痰里带着血丝。这下她真慌了,才跑去医院。检查结果像一记闷棍:肺部感染严重,双肺多个空洞形成,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伴空洞病变。医生直叹气:“再晚来一阵,肺功能损伤可能是永久性的,命都可能搭进去。” 这事听起来离谱,背后藏着一个挺尖锐的现实问题:现在人越来越依赖技术带来的“便捷”,却忘了有些事机器根本替代不了。AI问诊工具看着像模像样,能罗列一堆医学名词,可它没有医生的临床经验,没法结合个体情况做判断。它不会因为患者一句“最近特别累”就警惕免疫力下降,也不会从眼神里捕捉到被忽略的细节。廖女士把AI当“家庭医生”,本质上是把健康交给了一串没有温度的代码。 技术本来该是辅助,很多人却把它当成了主角。AI能帮忙初步了解症状、提醒就医,但绝不该成为拖延正规治疗的借口。现实中像廖女士这样迷信“自我诊断”的人真不少,头疼百度、肚疼查App,结果小病拖成大病,轻症转为重症。某种程度上,这种“科技依赖症”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它让人产生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错觉,反而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 廖女士的经历是一场教训,也在敲警钟:科技再发达,CT机要人操作,处方权在医生手里。人的身体不是拼装零件,健康管理容不得半点侥幸。不舒服了,该去医院就得去,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点永远别指望手机搞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海燕呐,你可长点心吧,湖南长沙,一女子突然咳嗽个不停,可她并没第一时间去医院,而
老头的幸福生活
2025-09-25 09:35:51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