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 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说起中俄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合作,这事儿最近闹得挺大,尤其是2025年9月俄罗斯那边突然放话,要向中国提供PD-26这种重型发动机。俄罗斯的航空工业本来就底子厚,从苏联时代留下的技术遗产,到现在PD系列发动机,都是他们军工实力的象征。但自从2022年乌克兰冲突爆发,西方国家一轮轮制裁下来,俄罗斯的民航业直接凉了大半。欧盟禁了民用飞机和零件的出口,租赁公司也撤了,俄罗斯的MC-21项目本来指望国际市场,结果现在连基本维护都成问题。数据显示,从2022到2025年,俄罗斯民航机队只添了13架新飞机,本来计划82架,这差距不是闹着玩的。他们的PD-14发动机,本是为MS-21中型客机设计的,推力14吨级,号称世界一流,可惜因为制裁,生产和出口都卡壳了。俄罗斯需要钱,需要市场,需要合作伙伴,这时候中国就成了香饽饽。 再看中国这边,C919大客机项目是国产民航的标志性工程,从2017年首飞到现在,2025年已经开始商业运营了。但发动机一直是痛点,现在用的LEAP-1C是美法合资的CFM国际公司产品,美国那边总爱拿这个卡脖子。2025年上半年,美国又威胁说要限制对华出口,理由是所谓的安全顾虑,其实就是想遏制中国航空崛起。C919的动力系统确实还有短板,自主研发的长江CJ-1000A虽然在推进,但测试数据显示,推力稳定性和寿命还比不上国际成熟产品。中国航空工业这些年进步是真快,国家砸了大把钱进材料科学和热力学攻关,业内专家估算,按照这个速度,几年内就能追上。但短期内,供应链不稳,项目进度就得拖。俄罗斯看准了这点,他们知道中国发动机瓶颈不是死胡同,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主动伸橄榄枝,既帮中国解燃眉之急,也给自己找条活路。 俄罗斯为什么敢突破限制呢?先说技术层面。PD-26是PD-14的升级版,重型涡扇发动机,推力目标26吨,专为宽体客机设计,像中国未来的CR929项目就合适。俄罗斯的Aviadvigatel公司已经在彼尔姆建厂,2025年计划产30台PD-14,远期产能160台/年。这技术不是吹的,涉及核心机设计、叶片冷却和燃油效率,全是他们几十年积累。出口限制主要是西方单边制裁,俄罗斯自己管不着,但他们算盘打得精:中国市场大,需求稳,不会像西方那样随时翻脸。曼图罗夫作为第一副总理,主管工业,直接在9月8日的声明里说,俄罗斯有整条发动机生产线,包括PD-14和PD-26,都可以供中国用。这不是空谈,之前中俄在SuperJet和MS-21项目上就有合作基础,俄罗斯提供发动机,中国帮着优化数字化制造。双方优势互补,俄罗斯强在整机验证,中国牛在复合材料和新工艺,搭一块儿能省不少事儿。 从战略角度看,这合作水到渠成。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2025年贸易额已经破3000亿美元,能源、军工、科技到处牵手。俄罗斯的民航出口渠道被堵死,中国却是少数能大批量买单的国家。想想看,俄罗斯的PD系列如果卖到中国,不光是钱,还能反哺他们的军用发动机研发。反过来,中国拿到这些发动机,能边用边学,加速CJ-1000的迭代。俄罗斯高层清楚,中国不会永远依赖进口,他们的报告里肯定有分析:中国高端制造追赶速度一年比一年猛,2024年航空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二,材料实验室的热障涂层技术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所以,俄罗斯选这个时机松口,既现实又聪明——早合作,早锁定市场;晚了,中国自己搞定,就轮不到他们了。这不是施舍,而是双赢的生意经。 当然,这事儿也暴露了国际航空链的乱象。西方主导的技术体系,本来就垄断发动机市场,GE和普惠两家美国公司占了大头。现在中俄联手,等于在墙上凿了个洞。俄罗斯的决定,还得益于他们自己的底气。普京在9月10日的讲话里催促加速PD-26开发,说这是国家优先项目。尽管制裁,俄罗斯航空出口到2025年上半年还卖了20亿美元,亚洲市场占大头。中国这边,C919订单已经超千架,亟需可靠动力。要是PD-14装上,巡航效率能提5%以上,项目能提前几个月交付。这合作模式挺新鲜,不是简单买卖,而是联合研发。俄罗斯提供测试数据,中国分享模拟软件,1加1大于2。业内人说,这能催生新标准,非西方国家的技术交流渠道就这么起来了。 对中国来说,这不光解了C919的燃眉之急,还验证了“自主加合作”的路子。国家一直推两条腿走路,一边砸钱搞长江系列,一边睁眼看世界。引进PD-14,不是放弃自研,而是拿来参考。就像高铁当年引进消化再创新,现在全球领先。俄罗斯这边,合作稳住了他们的生产线,PD-26项目本来资金紧张,现在有中国订单,开发速度能快30%。从地缘看,中俄在航空航天上的搭档,挑战了美国的单极霸权。
美国有没有机会击败中国?可以说,以前有,现在没有了。中美最危险,最容易爆发冲突的
【113评论】【20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