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黑的没边了!”河南,男子银行卡突然多了1300元“横财”,高兴了几天,不料遭催命催收得还3731元,近乎3倍,敢不还就信息轰炸你,男子果断报警,求助媒体,对方更是辱骂威胁记者……网友:个人信息怎么会泄露呢? 9月27日,据澎湃新闻报道,事情发生在9月7日,河南濮阳的杜先生打开建行 APP 一看,账户里平白无故多了1300块,转账的人叫 “杨爽”,他搜遍脑子也想不起来这号人。 常说 “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常有坑”,杜先生心里门清,这钱绝对不能随便动,赶紧就报了警,本来以为报了警就安全了,没成想这才是麻烦的开始。 也就过了4天,到 9 月 11 号,一个自称是 “5 秒速借” 的电话打了过来,开口就咋咋呼呼:“你借了我们的钱,今天必须还 2430 元!” 杜先生一头雾水,说自己压根没借过,结果对方直接破口大骂,还让加微信,杜先生没同意,对方就跟苍蝇似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 更离谱的是转天,这伙人又来电,张口就要 3731 元,还放狠话:“不还就炸你通讯录,让你亲戚朋友都知道你是老赖,全家都别想安生!” 通话里的脏话听得人耳朵疼,这哪是催债啊,分明是耍流氓,网友说这跟明抢没两样,真没冤枉他们。 有人纳闷了:“这些放贷的就没个实名认证?不怕被抓?” 你还别说,他们的招儿多着呢。 记者把安卓、苹果应用商店翻了个底朝天,都没找着 “5 秒速借” 的 APP;催收电话一个是河北唐山的,一个是浙江衢州的,早被标记成 “骚扰电话” 了。 这伙人还嘴硬,说杜先生点过弹窗、做过人脸认证,可真要他们拿证据,又说 “要保护隐私”,最后干脆不装了,承认自己就是放高利贷的,都威胁记者,说“高利贷,你也敢打电话,你真是为了新闻,什么都不怕呀”。 听听这些坏人的嚣张劲,太可气了! 其实这路数跟以前的 “高炮平台” 一模一样,早几年就有网友说,自己借 1000 块,7 天就得还 2430,最后硬扛着没还,对方上门,他一报警,那些人连手机都顾不上拿,撒腿就跑。 说白了,这些人就是 “纸老虎”,看着凶,其实最怕警察。 有人问:“真遇上这事,报警管用吗?” 杜先生报警后,濮上派出所的民警说,暂时别退钱,这可不是随便说的。 你想啊,借钱得双方都愿意吧?杜先生没申请、没点头,这借贷关系压根就不算数,对方硬塞过来的钱,凭啥要还?就算真借了,现在哪有这么高的利息?5 天就从 1300 涨到 3731,这比抢钱还狠,法院根本不认这种利息。 我们从3个法律方面,解析这个事: 问题1:杜先生没申请借款,“5 秒速借” 强行转来 1300 元就要求还款,这借贷关系算数吗?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需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背公序良俗。 解析:不算数。借贷得是双方都愿意才行,杜先生既没点过借款申请,也没做过真实的借款承诺,完全是 “5 秒速借” 单方面转钱。这种强制放款不是杜先生的真实意思,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成立条件,所以这所谓的 “借贷关系” 根本无效,杜先生没有还款义务。 问题2:“5 秒速借” 让杜先生 5 天还 3731 元,这超高利息受法律保护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 不受保护。按当前规定,合法利息一年也就 12% 左右,5 天利息最多十几块。可 “5 秒速借” 从 1300 元涨到 3731 元,利息翻了近两倍,远超法定上限。就算真有借贷关系,法院也只会支持合法利息部分,超出的钱杜先生一分都不用给。 问题3:“5 秒速借” 辱骂杜先生、威胁轰炸通讯录,这种催收行为违法吗?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一,催收非法债务时使用暴力、胁迫等方法,情节严重的构成催收非法债务罪。 违法,甚至可能犯罪。“5 秒速借” 的催收人员用脏话辱骂杜先生,还威胁要骚扰他的亲友,这已经是用胁迫手段催收高利贷产生的非法债务。这种行为符合催收非法债务罪的情形,杜先生保留好通话录音报警,警方可依法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 还有个关键问题,这些人咋知道杜先生的手机号、银行卡号?十有八九是从非法渠道买的。现在法律严得很,买卖个人信息是重罪,严重了能判七年。 咱普通老百姓,咋才能不踩这坑?记住 “三不做三必做”,都是实在话。陌生弹窗别乱点,很多人就是手滑一下,信息就被偷走了,这叫 “贪小便宜吃大亏”;非官方 APP 别填个人信息,尤其是人脸认证,一旦泄露,麻烦就像 “滚雪球”,越滚越大;收到不明转账别乱动,别想着 “白捡钱”,那都是勾人的钩子。 老百姓遇事别慌,该报警就报警,毕竟在法治社会,再横的恶势力,也扛不住法律的制裁,这叫 “邪不压正,恶有恶报”。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 2025-9-26 ”强放高利贷:男子收1300元转账
河南濮阳,一男子账户突然收到1300元转账,4天后,他接到催收电话,对方说他在某
【71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