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认错。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落撒不年,本国企业成批倒闭,港口日渐冷清。 这几年立陶宛折腾得有点狠,原本靠着和中国做生意,港口一度车水马龙,工厂订单接到手软。但自从2021年政治上给“台湾代表处”亮了绿灯,还用上了台湾这个名字,直接把中国的敏感神经给碰到了。 中国这边二话不说,外交关系立马降级,相关贸易说停就停,这下立陶宛的小算盘全盘落空。 最先难受的,就是那些靠外贸吃饭的企业,和中国合作了十年多的啤酒厂好不容易打进中国市场,结果说断就断,钱没赚着,反倒亏了大笔。 做木材和奶制品的人也受影响,货都积压在仓库,眼睁睁看着坏掉卖不出去。曾经看上的跨国公司因为中方要求,直接把立陶宛的供应链砍了,德国厂家停用了自动零部件,生意一夜回到解放前。 那时候立陶宛政客觉得靠西方撑腰,做点绕开中国的小把戏没啥风险,可没想到美国也就给了点出口信贷,这点钱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欧盟其他国家不但没有帮忙,反而集体投了反对票 2022年开始,立陶宛经济就越来越不行,GDP掉下来不说,三年内企业一个接一个倒,港口几乎成了摆设,原来中欧班列走的路线也直接绕过了。 失业的人多了,街头投简历的人比招聘多,风俗行业开始盛行。农场主本来以为有中国市场能闷声发大财,冷不丁市场没了,现金流断裂,压力一下子全来了。 政治上,最新一届立陶宛政府其实也看明白了,这事再拖下去只有更惨。于是有些官员说这政策失误得改正,公开承认当初的决定伤了双边关系。 可修复关系又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解决,尤其中国对外交关系向来讲原则,真想恢复还得看诚意。 过去三年,立陶宛看着邻居波兰、匈牙利这些国家还和中国热火朝天谈生意,而自己这头“冷板凳”越坐越凉,错过的机会别人都捡走了。 国内分歧也在加剧,企业老板、工会都开始批评政府的冒险行为,名义“外交胜利”换来的,是实打实的失业和倒闭潮。 做国家买卖跟普通生意一个理:讲规则,讲面子,讲信用。立陶宛这一轮“作秀”,觉得有人撑腰就敢闯一把,结果最后自食其果。空喊几句“国家利益”没什么用,要有实打实的本事。 立陶宛的官员和议员,现在站在台上连说话都底气不足,知道不能再把外交玩成赌桌。最惨的还是普通人,十多年的合作说没就没,一夜之间农民、企业主和码头工人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立陶宛想打破僵局,态度要真诚,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光靠说软话,谁也不会轻易相信,毕竟不止是中国看重规矩,市场上的买家卖家都不喜欢不靠谱的伙伴。 立陶宛已经绷不住,政府换了新一届,也公开承认过去的决策是严重失误,国内各界都盼着能和中国重修旧好。 但现实不会给机会重来的空间,只希望以后做决策的人能多想想,别再让一场国际“冒险”祸及到百姓的锅碗瓢盆。
[下雨]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认错。最终换来的是被
幕沧小澜
2025-09-27 14:43:47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