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甘草汤治“悸”
芍药甘草汤治“挛”
甘草干姜汤治“寒”
临近中秋,很多人感到天气变凉了,对于中老年人群、久病体虚者、有基础病的患者来说,要做好从暑到燥、从热到凉的转换应对。身体是很诚实的,在3个方面会有一些波动,它们是:悸、挛、寒。
悸:就是胸口悸动不安,主要与“心”有关,核心病机是心神失养或邪扰心神,身体主要感到心跳剧烈、心慌烦躁、胸闷气短、失眠多梦、坐卧不安等。
挛:就是筋脉拘急,收缩痉挛,与肌肉或筋脉有关,核心病机是筋脉失养,或因寒热、血虚、阴虚等问题而抽筋,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筋脉疼痛、头颈、腹部、四肢活动受限。
寒:就是外寒或内寒侵入引起衰、虚等问题,寒是中医“六邪”之一,外寒多见于太阳表寒,内寒多见于肾阳虚衰,症状有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腹脘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浮紧,等等。
这3个主要问题,中医怎么调理?有3个方剂:桂枝甘草汤治悸,芍药甘草汤治挛,甘草干姜汤治寒。
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组方配伍、主治功效都不一样,但实际上有4个共同点:
1、从药名上看,它们都含有“甘草”这味药材,甘草又叫“国老”、“和事佬”,甘平性温,阳中之阳,可调和攻补,消痈拔毒,调和诸药,寒热之症必用甘草,升降之困可用甘草,表里之邪善用甘草。
2、从出处上看,这3个方剂都出自《伤寒论》,桂枝甘草汤见于第64条“发汗过多…桂枝甘草汤主之”,芍药甘草汤见于第29条、30条“伤寒脉浮…作芍药甘草汤与之”,甘草干姜汤见于第29条“伤寒、脉浮…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3、从组方上看,这3个方剂都仅有2味药组成,一个是桂枝+甘草,一个是芍药+甘草,一个是甘草+干姜,方小力宏,体现了中医治病求专精的思想,对后世组方有参考意义。
4、从应用上看,它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基础方,因为方剂非常简练,通过增加药材,产生新的用途,都是辛甘化阴、酸甘化阴的代表方,四逆汤、理中汤、半夏泻心汤、甘姜苓术汤、小青龙汤等均可与这3个方剂联系起来。
这3个方剂,为什么在治悸、治挛、治寒等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上有功效?中医带你了解一下。
一、桂枝甘草汤治悸
桂枝甘草汤是《伤寒论》治阳虚的基础方,因其功效确切,现代进行系统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尤其在抗心律失常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虽然桂枝甘草汤仅有2味药,以桂枝为君,以甘草为臣佐,但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可见其地位之高、疗效确切。
桂枝甘草汤的起效,核心是“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气,甘草之甘,入脾而缓中”。这是宋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分析,被后世广泛引用。从药性药气分析,桂枝走阴、收敛心液,可固疏慢之表,甘草入脾缓急和中益气,调不足之阳,所以其主治集中在固表——温补心阳、救表——生阳化气。
在组方用量上,要注意桂枝一定是甘草的两倍,当心动悸比较严重,或因感冒发汗过多引起阳虚心悸,或发汗太多引起失眠,就可以用。
桂枝辛甘温,入血分,性轻浮升散,可温通心阳,透达营卫,直趋心经;甘草甘平,守而不走,可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总的看就是“一散一收”,桂枝通心阳不耗气,甘草益脾气而助阳。
二、芍药甘草汤治挛
芍药甘草汤是本文3个方剂里名气最大的,它是酸甘化阴的祖方,缓急止痛的基础方,现代被称为中药方剂里的“布洛芬”。
芍药甘草汤由芍药+甘草组成,属于和解剂,目的明确,直中病机,是中医论证“方不在大,对症则效”的经典方剂,其机理是芍药味酸入肝,甘草味甘入脾,肝脾相和,可滋生阴津,滋养筋脉,从根本上解除肌、筋、脏的挛急状态。
芍药甘草汤配伍比例是1:1,其药力先入脾胃,然后入肝,再达四肢筋脉,血脉充足而挛急止痛。
该方最早是治“脚挛急”的,但临床发现,对面肌、肢体痉挛、屈伸不利、四肢抽筋、头痛、胁痛、腹痛、关节疼痛、痛经等都有效果,相当于止痛“万能方”,防抽筋“专用方”。
从芍药甘草汤延伸出来的方剂有:四逆散、逍遥散、小建中汤、黄芩汤等。
三、甘草干姜汤治寒
甘草干姜汤有1个祖称、2个先导:祖称是“辛甘化阴”的祖方,它的作用方向和芍药甘草汤刚好相反,先导是温阳复气的基础方、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甘草干姜汤由甘草和干姜两味药组成,属于温里剂,这两味药的主阵地都在中焦,所以它的设定是中焦虚寒和脾胃阳虚,对虚寒肺痿、脾胃虚寒、阳虚血证、复阳救误有突出作用。
甘草可敛降太阴脾气,以降为补,那么可恢复脏腑之阳气,干姜是散寒要药,辛温开腠理,至津液通气。
当寒邪入侵,或内寒渐生,引起脾气、肾气虚浮,寒可生百病,痰湿水饮与寒有直接联系。逐散和透出寒气,重要办法是“温脾土”,以制寒水。干姜和甘草都入脾,而且有利于少阴阳气恢复,这就是辛甘化阳的含义,还可延伸为扶阳固本、培土生金。
甘草干姜汤经过化裁,可变成理中丸、四逆汤等方剂,是后世温中散寒方剂的源头,现代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五官科、妇科、男科等病症,用途广泛。
总之,桂枝甘草汤的治悸、芍药甘草汤的治挛、甘草干姜汤的治寒,是中医3个祖方,为后世开了先,树立了榜样,还能一专多用,值得中医研习。但用药需遵医嘱,不可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