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日本政坛爆出了一个大新闻,高市早苗突然扔出一个狠话,全场没人敢接,却

现象研析所 2025-09-28 12:23:46

9月24日,日本政坛爆出了一个大新闻,高市早苗突然扔出一个狠话,全场没人敢接,却都听懂了她到底想干嘛。 自1999年启动零利率政策起,日本央行便开启了一轮轮宽松实验:量化宽松、负利率、收益率曲线控制……工具箱里的手段几乎用尽。数据显示,日本国债规模已膨胀至GDP的2.6倍,央行持有的国债占比接近半数。 这些政策曾短暂将日本拽出通缩泥潭——2013年QQE政策实施后,实际GDP增长0.9%-1.3%,核心CPI提升0.6%-0.7%。但代价同样惨烈:企业拿到低成本贷款却不愿扩大生产,民众攥着存款不敢消费,资金像潮水般涌向房地产和股市,催生出比房价更脆弱的资产泡沫。 2024年的政策转向,彻底点燃了矛盾。3月,日本央行突然取消负利率,将基准利率提至0-0.1%;7月再升至0.25%,同时宣布两年内削减7-8%的国债持有规模。 这本是试图让政策回归正常的调整,市场却用脚投票:9月初央行释放加息信号后,3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至3.29%的历史高位,7000亿日元国债拍卖投标倍数跌破年均水平。 中小企业老板最先感受到寒意——利率上涨叠加原材料涨价,工资增速却跟不上,东京街头出租车司机叹气:“油费涨了,收入没变,现在连白菜炒豆腐都成了家常便饭。” 高市早苗的“狠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掷出的。作为“安倍经济学”的核心推手,她深谙宽松政策的利弊:当年安倍政府正是通过逼迫央行放水,才让日元贬值带动出口企业利润飙升。 如今她竞选自民党领袖,自然要捡起这套老办法。她直言“现在加息太蠢”,称通胀是成本推动而非需求过热,实际工资未转正时收紧货币,只会让经济跌回通缩。 更关键的是,她抛出“十年经济翻倍”计划,需要政府通过财政刺激拉动增长,但日本政府1000万亿日元的债务利息,早已让央行加息成为政治禁忌。 这场争论背后,是日本经济结构性的衰败。过去十年,央行撒出的1000万亿日元中,只有不到30%流入实体企业,其余全在金融系统空转。“日本制造”的全球出口份额从10%跌至3%,电视、手机等王牌产品逐渐边缘化。 东京湾边的工厂里,老化的机器仍在运转,但订单量已不足以支撑设备升级。经团联的大企业靠着日元贬值赚得盆满钵满,中小企业却因进口成本上涨濒临破产——两拨人吵到脸红脖子粗,直到电视重播高市早苗的发言,才突然集体沉默。 全球市场的神经同样紧绷。美国财政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分析师拍着桌子喊:“日本敢收紧货币,美元兑日元汇率就得跌破130,对日出口要掉12%!”更致命的是,日本手里攥着1.1万亿美元美债,真要抛售,美国国债市场必然地震。 但美国不敢硬逼——日本还在被催着增加军费,万一高市早苗拿美债当筹码,后果不堪设想。欧洲不敢骂,东亚产业链上的国家更不敢动,丰田、三星、宁德时代这些企业早已开始疯狂囤货,生怕日本经济这根弦断了,会顺着产业链烧到自己身上。 如今,自民党的内部会议仍在扯皮。高市早苗没再放狠话,但那句“政府握方向盘”像根刺,扎在所有人心里。日本不敢动,动了是找死;不动是等死。 美国不敢说,怕被拖下水;欧洲不敢骂,只能暗自着急。这场沉默背后,是全球都看透的真相:日本的经济困局,何尝不是许多国家的未来?当宽松政策走到尽头,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站在悬崖边上的人? 你怎么看高市早苗的“方向盘论”?日本经济的出路,究竟在央行还是政府手中?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吧。

0 阅读:7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3

用户10xxx63

3
2025-09-28 12:58

霉:咋的小日子赶紧的买你爹发的债,不买或者少买都弄死你。

现象研析所

现象研析所

研析现象,解读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