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岁丧母,4岁被通缉,8岁被关大狱,10岁沦为乞丐,四十年后却两次为新中国掀起

海蓝时见鲸落 2025-09-28 19:36:25

他3岁丧母,4岁被通缉,8岁被关大狱,10岁沦为乞丐,四十年后却两次为新中国掀起“核巨浪”!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就是这句话,让彭士禄在1956年,面对新中国决定研制核潜艇的宏伟蓝图和人才急需,毅然然决定放弃原本的化工机械,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 可很少有人知道,如果不是奶奶的保护,如果不是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他连到苏联留学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后来作为留学生被选中,去帮助建设国家了。 原来,彭士禄的父亲,是被称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这位出身大地主家庭的革命者,毅然散尽家财,将田契当众烧毁,把土地分给农民,并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然而,在他三岁那年,母亲英勇就义;第二年,父亲也在上海从容赴死。年仅四岁的他,就被国民党当局重金悬赏通缉。 为了掩护这个革命的后代,老百姓们冒着杀头的风险,将他东家藏、西家送,他先后子啊几十户农民家庭里辗转,姓氏也随着庇护家庭而不断更改。 八岁那年,由于叛徒的出卖,他被关进了监狱。尽管后来被释放,却又因病,一度沦为流浪儿。 直到1936年,奶奶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他,他才算暂时结束了这段最为凄楚的流浪生涯。但安稳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1940年,在党组织的周密安排下,周恩来派人终于找到了十五岁的彭士禄,并将安全护送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彭士禄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他常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我的生命是老百姓给的。” 后来,表现优异的他获得了赴苏联留学深造的机会。也是在苏联期间,他被前来考察的陈赓大奖选中,接下来发生的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学成归国后,彭士禄便隐姓埋名,投身于那片神秘而充满挑战的“无声战场”。当时,核潜艇技术被列为最高机密,国际上严密封锁。没有知识积累,就从零开始,他带领着一群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团队,靠着寥寥无几的外文资料和从报纸杂志上搜集来的信息碎片,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他们用最原始的手摇计算机,没日没夜地计算着海量的数据。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他在关键技术上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在无数个争论不休、难以决断的技术会议上,他敢于在充分听取意见后,依据科学数据和理论分析,果断拍板。因此,他得了一个外号“彭拍板”。 这并非独断专行,而是他“只要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干,不然,都准备好了,要我们干什么?”的担当精神,以及“一定要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他深知,每一项决策都关系着国家巨额投入的成败,关系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更关系着共和国的尊严与安全。 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当第一代核潜艇的使命渐趋稳定,彭士禄又马不停蹄地转向了另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战场:和平利用核能,建设核电站。他再次披挂上阵,参与了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筹建,并主持领导了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二期的建设。 从惊涛骇浪的深蓝国土,到点亮万家灯火的能源基地,彭士禄用他毕生的精力,完美诠释了“核”力量的双重使命:既是捍卫和平的盾牌,也是驱动发展的引擎。 但面对“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崇高赞誉,彭士禄却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我不过是与同事合作,为中国的核事业做了该做的工作,我只是一枚螺丝钉而已。” 信息来源: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彭士禄:为了核事业奋斗一生 文│一阳 编辑│史叔

0 阅读:0
海蓝时见鲸落

海蓝时见鲸落

海蓝时见鲸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