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略专家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 “重新考虑方向”,这不就是变相在说 “中国不够意思” 吗? 卡拉加诺夫在访谈中指出,如果中国在俄乌争端中维持不介入态度,俄罗斯可能需要调整整体战略方向。这种表述被视为对中方支持程度的间接质疑。他的话通过媒体传播后,迅速成为国际焦点,促使各方审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稳定性。 中俄战略协作近年来持续加深。在能源领域,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每日输送天然气超过3800万立方米。2024年,双边能源贸易占比达到总贸易额的45%。俄罗斯对中国原油出口比争端前增长近30%,通过多条管道和海运线路实现供应。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资源,帮助俄罗斯应对西方制裁带来的市场损失。 经济交流呈现强劲增长。2024年两国贸易总额突破2400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占比升至32%。远东地区启动12个重点合作项目,涵盖农业加工和矿产开发。中国企业投资俄罗斯基础设施,如铁路和港口升级,这些举措增强了双边经济韧性。 国际上对卡拉加诺夫观点的解读呈现多样化。俄罗斯媒体如《军事观察》刊文,间接批评中国未提供军事装备,质疑其作为伙伴的可靠性。文章提到中国工业产能一周可生产数百万发炮弹和大量无人机,足以改变战场形势。俄罗斯内部有些声音认为,中国市场规模和制造能力无可替代,远超印度或非洲伙伴。 西方媒体如彭博社将中国不介入视为维护全球稳定的选择,体现大国责任。路透社报道指出,这种立场有助于避免紧张升级。联合国记录显示,自争端开始,中国在相关投票中多选择弃权,既未支持对俄罗斯的限制,也未明确附和俄罗斯提案。 中国的不介入有明确原则基础。2022年2月两国联合声明规定,关系模式超越传统军事同盟,不搞结盟、对抗或针对第三方。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解释,“中俄合作无上限”特指在追求和平、维护安全和反对霸权方面的协作。这种框架确保合作不卷入第三方冲突。 争端期间,中国外交推动俄乌五次非正式接触,促进初步沟通。中国向乌克兰提供超过12亿元人道主义援助,包括医疗设备和食品,通过国际渠道分发。这些行动显示中国在平衡外交中的努力。 俄罗斯国内对中国态度的认知存在分歧。除了卡拉加诺夫的表态,其他意见强调中俄战略价值超出短期军事援助。争端后,中俄科技合作继续推进,CR929宽体客机复合材料部件完成初次测试,跨境支付系统对接率达89%。这些项目未受不介入影响。 中俄军事技术伙伴关系日益影响全球安全动态。俄罗斯向中国出售武器,加强中国军力。中国提供经济支持,填补俄罗斯市场空白。尽管如此,中国未公开承认俄罗斯对乌克兰领土的吞并,保持外交距离。 中国学者评估争端影响,认为俄罗斯角色对中国战略仍有价值。俄罗斯智库报告指出,中国不介入帮助俄罗斯避免更严重孤立。双方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强化区域对话,俄罗斯担任轮值主席,推动安全议题。
俄罗斯战略专家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国继续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俄罗斯可能要
陈砚之
2025-09-29 18:46: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