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新闻晨报》对成毅的指摘。
《赴山海》在武打设计、剧本改编和核心侠义精神的传达上出现了问题,这些是导演、编剧和制作团队应该承担的主要责任。成毅作为主演,尽职地完成了他的表演部分,提供了精彩的武打动作和情感表达。
将一部剧在制作和剧本层面的‘结构性失误’,归咎于一位在自身岗位上表现优异的演员,是‘张冠李戴’的不公行为。‘顶流’带来的初始关注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放大了剧集的优点,也暴露了剧集的缺点,但绝不意味着他需要为所有缺点买单。我们呼吁更公正的评判:让导演的归导演,编剧的归编剧,演员的归演员。
《新闻晨报》的文章指出了《赴山海》剧集本身存在的真实问题,但其归因方式却值得商榷。它错误地将本应由制作团队承担的批评,转嫁到了主演个人身上。一个健康的影视评论环境,应该是对事不对人,就作品论作品,进行更精细、更专业的责任划分。
演员并不负责镜头设计与剪辑!
“滥用慢镜头”是谁之过? 这是导演和剪辑师的核心工作。导演负责决定画面的呈现方式,剪辑师负责节奏把控。成毅作为演员,出色地完成了他的部分——亲自上阵完成武打动作。但动作拍完之后,是用正常速度、慢镜头还是快剪,是导演的审美和决策。演员提供了合格的“原材料”,但“厨师”把菜做坏了,能怪“原材料”吗?
“武打粗糙”的锅不该由演员来背。 文章也承认“很多动作场面依然由成毅亲自上阵”,这恰恰证明了成毅的专业和敬业。武打的最终视觉效果,取决于武术指导、分镜设计、现场拍摄和后期剪辑。演员是执行者,而非决策者。
剧本内核缺失,主演是“受害者”而非“责任人”
“侠义稀释”、“创新失效”是编剧和剧本总监的责任。 文章批评的“穿书设定消解残酷”、“侠义成了系统任务”,这些都是剧本阶段就定下的基调。成毅作为演员,他的工作是在既定剧本框架下,尽最大努力理解和塑造人物。他无法决定故事的宏观设定和主题走向。
演员是在“演绎剧本”,而非“编写剧本”。 萧秋水的侠义感是否立得住,首先取决于剧本给了他多少展现侠义的空间和细节。如果剧本本身就将侠义工具化,演员的表演就是无根之木,再好的演技也难以弥补根本性的逻辑缺陷。
“顶流单扛”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和过时标签。成功是集体的,失败是流量的?《莲花楼》的成功被正确地归结为“以内容为王”,是“好的剧作、好的表演”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到了《赴山海》,失败的原因却被简化为“顶流单扛”的幻想破灭。这本身就是双重标准。一部剧的成功,功劳是大家的;一部剧的失利,责任是顶流的?这显然不公平。
媒体陷入了“流量悖论”: 他们一方面批评“流量至上”,另一方面又用流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将所有的关注度和讨论度都引向流量最高的个体。这正是文章的矛盾之处:它一边说“顶流单扛的时代过去了”,一边却在实践着“把所有争议扣在顶流头上”的流量逻辑。
高关注度是一把双刃剑,但不能因此否定演员的价值
“一句台词、一个表情被截图讨论”,这正是其影响力的体现。 媒体批评剧集缺陷因高关注度被放大,但这恰恰说明了成毅作为主演,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为剧集带来了极高的讨论热度。内容的缺陷被暴露,问题在于“内容”本身有硬伤,而不在于“有人看”。
演员成为了“剧集问题的显影液”。 正因为大家都会看他、讨论他,所以剧本和制作的不足在他身上被集中显现了出来。他是问题的“暴露点”,而不是问题的“制造源”。这反而证明了他的表演是剧集的核心焦点。 成毅 成毅赴山海 成毅[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