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能理解,现在好像明白了。之前毛主席说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几乎所有人都反对这一观点。但现在看来,还是他老人家说得对,看得远。 很多人年轻时听到毛主席提出“资产阶级就在党内”的时候,感觉这是个很奇怪的判断,毕竟党是由无数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代表组成的,哪里来的所谓资产阶级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大家越来越发现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警惕。 新中国建立了,很多人觉得旧社会的统治阶级被推翻了,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似乎一切问题都已解决,矛盾都已经消失,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一个国家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不会在政权更替的一瞬间彻底消除,旧的利益关系往往会以更隐蔽的形式潜伏下来。 毛主席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要善于处理国内的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也就是说,在看似已经统一的社会中,矛盾仍然是存在的,这些矛盾会影响国家发展方向,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国家可能走偏。 当时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国家需要从农业国逐步走向工业化,需要解决能源、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矛盾。 《论十大关系》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件,因为里面最突出的思想就是如何把所有积极的力量调动起来,不论是工农,还是知识分子,甚至包括资本家,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帮助,都要加以利用。 但在强调调动积极因素的同时,毛主席又特别提醒我们不要忽视潜藏在党内的风险,因为社会的阶级矛盾不会因为换了政权而消失,它会以更复杂的形式转化,而资产阶级思想则会在权力与利益的结合点不断滋生。 理解这一点非常关键,新中国成立后,在全民建设的浪潮中,很多人确实相信社会是“一片向阳花”,矛盾似乎不复存在。 但是到了后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深入,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逐渐浮现出来。 如果没有当年的预判和提醒,我们可能就很容易忽视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毛主席指出资产阶级在党内,实际上就是要防范最危险的一点:如果执政党腐化,国家建设就会受到影响,人民利益可能会被侵蚀。 这一点在后来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中都得到反复强调,比如一直以来的反腐败斗争,就是为了防止权力和利益结合后滋生新生的资产阶级化倾向。 《论十大关系》提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本质上是要让社会主义发展不走僵化的路子,避免搞“一刀切”的平均主义,那样不利于社会活力。 这个思想对于今天仍然适用,比如我们发展民营经济,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根本制度,另一方面也要保护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这是调动社会积极性的关键。 党内如果有人把民营经济看成“异类”,那么就会限制发展活力,造成思想僵化。 但如果有人把民营经济凌驾于国家制度之上,那也会带来资本逐利导致的阶层固化和社会不公。 这两种情况都要避免,本质上就是在新条件下继续践行《论十大关系》的精神。 毛主席的判断是一种极高的政治敏感,是未雨绸缪,一个国家最大的风险,不是外部冲击,而是内部腐化。 只要党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断清理内部的腐败和利益集团化倾向,就能够保持长期稳定。 这就是为什么反腐败要常态化、制度化,为什么要强调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以前不能理解,现在好像明白了。之前毛主席说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几乎所有人都反对这一
阿皮历史库
2025-09-30 09:58:30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