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压缩时空”,“一眼万年”“一步千里”不再是梦。   9月29日杭州超重

波览历史 2025-09-30 10:47:25

我国成功“压缩时空”,“一眼万年”“一步千里”不再是梦。   9月29日杭州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首台离心机启动,很多人盯着“全球最大”“300倍重力”这些标签惊叹,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台能“压缩时空”的大国重器,从里到外都写着“自主可控”四个字。   它的诞生不止是一项技术突破,更藏着中国科技摆脱外部依赖、构建自主体系的底层逻辑。   这台名为CHIEF1300的离心机,容量达到1300g·t,比美国之前保持纪录的设备还要大,能把百年地质变化压缩到三天模拟完成。   但比这些亮眼数据更关键的是,它没有一件核心部件需要“卡脖子”。   从项目2019年立项到如今启动,8年时间里,国内20多家单位联合攻关,拿下80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小到轴承的材料配方,大到整个设备的控制系统,全都是自主研发的成果。   项目总工程师凌道盛团队为了解决高速旋转的稳定性问题,创造性地借鉴了国内大型水轮机的制造经验,设计出上下两端支撑的特殊结构,这种把成熟工业技术跨界应用的思路,正是自主创新的智慧体现。   可能有人觉得“自主”就是关起门来自己干,其实恰恰相反。这台装置的自主化,是建立在整合国内全产业链优势的基础上。   建设阶段,东南网架这样的企业参与其中,把大型工程的钢结构经验用到实验室建设上。   研发阶段,浙江大学的建工、控制、软件等多个学科团队联手,破解了48项关键技术难题。   甚至连设备运行需要的真空温控系统,都是团队自主设计的,用抽真空、冰河冷媒加通风冷却的组合方案,解决了高速旋转产热的世界级难题。   这种“全国一盘棋”的协作,让自主创新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整个体系能力的爆发。   对比之下,欧盟的同类项目因为成员国之间协调不畅、资金不到位,早就陷入停滞,这更能看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科技领域的体现。   自主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安全,更是科研模式的革新。以前做大型工程研究,要么等自然发生,要么建昂贵的全尺寸模型,耗时又耗钱。   比如核废料处置的安全性验证,需要观察上万年的地质变化,传统方法根本无法实现。   现在有了这台装置,在500倍重力环境下实验15天,就能等效模拟一万年的演化过程,这可不是简单的“加速”,而是创造了全新的科研范式。   团队还构建了“超重力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数据模型”的三轮驱动模式,就拿滑坡灾害预测来说,融合了这三类数据的人工智能模型,准确率从原来的80%提升到90%。   这种“实验+数据”的双轮发力,让科研不再只靠经验和运气。   自主创新的价值,最终要落到具体的应用上,这台装置已经展现出实实在在的力量。   在深海能源开发领域,它的深海高压温控实验装置能复现2000米深的海水压,1小时实验就相当于模拟416天的可燃冰开采过程,这为南海可燃冰商业化解决了井堵、产气效率低的难题。   在防灾减灾方面,它的超重力振动台能模拟9度烈度的强震,还能推演20米高的海啸与海床的相互作用,川藏铁路的抗震设计、沿海地区的海上风电场选址,都能靠它提供精准数据。   甚至在高铁领域,用它的定向熔铸炉造出的接触网导线,缺陷率降低60%,强度提升30%,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这些应用不是遥远的设想,而是已经在预研中取得的成果,很快就能转化为实际的工程效益。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自主创新没有走向封闭。   这台装置已经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的科研团队申请合作,首席科学家陈云敏也明确表示要打造开放共享的平台。   这种开放是有底气的,因为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合作就不是单方面的“技术输入”,而是平等的交流互鉴。   就像当年我国的高铁技术,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最终反过来向世界输出,现在的超重力技术也在走同样的路,先把自己的根基打牢,再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合作。   有网友说“以前总听说国外有什么高科技装置,现在咱们自己也有了,还更厉害”,这话背后是国家科技实力的真实变化。   这台超重力装置的启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中国制造业体系、科研协同能力、长期战略投入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转动的不只是实验模型,更是中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加速度。   自主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台装置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熬夜攻关,是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配合。   信息:全球最大!我国超重力实验装置启动核心设备,海外网2025-09-29 16:33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