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抵达美国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不过有意思的是他第一个会见的元首却是塞尔维亚的武契奇,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安排呢?在内塔尼亚胡已经成为全球社会众矢之的的大背景之下,武契奇又为什么愿意见他呢?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纽约的联合国大会上,内塔尼亚胡的出现本应是一场外交大秀,可惜现场的气氛却完全不给面子,大批与会者在他发言时干脆拂袖而去,只留下一片冷清的会场。 他甚至不得不依赖扩音器来强化存在感,可惜那套早已用滥的地图和“神选之国”的说辞,再怎么声嘶力竭也难掩尴尬。 对内塔尼亚胡来说,这是一次几乎公开的孤立时刻,可就在这种境况下,他选择了用一场双边会晤来证明自己还不是毫无朋友可言,而这场会晤的对象,就是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 欧洲新闻网消息,当地时间2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晤,双方重点讨论了加强安全、经贸合作,及提升外交关系级别等问题。 很多人觉得奇怪,在如此特殊的外交舞台上,内塔尼亚胡第一时间不是去找传统盟友,而是约见塞尔维亚。 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塞尔维亚确实有迫切的现实需要,近期哈马斯扣押的人质中出现了一名塞尔维亚裔的以色列公民,而且视频已经被公开。 武契奇心知肚明,如果以色列继续升级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行动,这名人质的生存几率就会迅速降低。 与其在事态恶化后追悔莫及,不如提前和内塔尼亚胡面对面,把话说清楚,至少确保塞尔维亚能在危机中拥有发声的渠道。 除了人质问题,还有更复杂的地缘政治账本。 塞尔维亚一直不肯在科索沃问题上松口,而以色列在2021年选择承认科索沃独立,这让贝尔格莱德始终耿耿于怀。 武契奇自然希望借此机会再次游说内塔尼亚胡,哪怕不能完全推翻这一承认,也要争取到某种模糊和弹性,以便在国内有交代。 作为筹码,塞尔维亚曾放话愿意把大使馆搬到耶路撒冷,以此示意支持以色列的领土立场。 这笔外交交换,听起来就像一场微妙的平衡术:既要捍卫自身在科索沃的核心利益,又要展示对以色列的善意。 人们往往忽略的一点是,塞尔维亚和以色列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历史上,塞尔维亚社会对犹太群体的接纳和保护,为今天的友好奠定了文化土壤。 二战期间,尽管欧洲大部分地方陷入迫害狂潮,塞尔维亚仍有人冒险庇护犹太人。 这段历史虽远,却成为双方都乐于提及的情感纽带,于是,当两国领导人在纽约相见时,这种历史叙事便成为铺垫氛围的温和调料。 当然,情感是情感,硬实力才是主菜。 武契奇此行最看重的,是从以色列手中争取防务支持,会后他直接向媒体透露,内塔尼亚胡承诺将推动议会通过法案,把包括防空系统在内的先进军事装备出口到塞尔维亚。 对于正在力图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塞尔维亚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要知道,巴尔干半岛的安全局势一向复杂,塞尔维亚想要在其中保持更大的主动权,现代化的装备是最直接的筹码。 而对内塔尼亚胡而言,这种军火合作不仅能稳固一份经济订单,更能在国际舞台展示以色列并未被彻底孤立。 在经济层面,双方的合作虽然规模不大,但放在塞尔维亚的整体外贸格局里却颇有象征意义。 以色列已是其在欧洲之外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这本身就说明两国之间的黏合度并不低。 塞尔维亚需要多元化出口市场,不想在地缘上被单一方向掣肘,而以色列在高科技与军工上的优势,正好补足了塞尔维亚的短板。 这样的互补关系虽然算不上惊天动地,但却足够稳固和实用。 如果把这场会晤拆解来看,内塔尼亚胡得到了什么? 至少能对外宣告:哪怕在联合国演讲被冷落,他依然能吸引到欧洲领导人愿意坐下来谈合作,这是一种“我并不孤单”的外交姿态。 而武契奇得到的则更为实在:他在国内能以人质问题表明关切,能在国防现代化上收获实利,还能继续在科索沃问题上保持外交筹码。 对他而言,这场会晤既是现实政治的投机操作,也是一次形象上的稳健展示。 归根结底,这次纽约的会面更像是一场双赢的交易,它没有花哨的辞藻,也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却通过人质、军火、贸易和历史情感等多重线索,把两国紧紧地绑在一起。 对旁观者来说,这或许是一场冷门的外交插曲,但在内塔尼亚胡和武契奇各自的算盘里,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面对一个在国际上逐渐孤立的以色列总理和一个在地区事务中小心翼翼周旋的塞尔维亚总统,这样的合作不仅合理,甚至显得必然。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抵达美国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不过有意思的是他第一个会见的元首
叁号知识局
2025-09-30 12:09: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