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姚启圣收复了台湾后,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京面见康熙,他明知此去是死路一

轩叔观察 2025-09-30 12:25:09

1682年姚启圣收复了台湾后,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京面见康熙,他明知此去是死路一条,可是一向对他恨之入骨的康熙却并未杀他,这是为何?[无辜笑] 姚启圣生于浙江会稽,少年时便与旁人不同,别家孩子忙着念书应试,他却整日沉迷于江湖故事,看见乡里有人被欺负就要出头,这份性格后来给他带来不少麻烦,也成就了他的传奇仕途。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他离家四处奔走,在通州时得罪了当地豪强,被人当街羞辱却没有还手,而是转身投了清军,几年后他凭军功做到通州知州,用官府名义收拾了当年的仇家,报仇之后他立刻辞官,连官印都不要了。 辞官后四处游历,有次看见妇女被兵痞欺负便拔刀相助,结果惹上官司,逃跑途中查家谱才知道,自己竟是镶红旗汉军后裔,有了这层身份,他参加八旗乡试拿了第一名,被派到广东香山当知县。 到任后他发现百姓穷困,主要是海禁政策切断了谋生路,他直接下令开放海上贸易,让渔民商贾都能出海,这件事捅到上面,他又被革了职,两次丢官都因为不按规矩办事,但他从不后悔。 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清,他自己掏钱招募乡勇,带着队伍投奔康亲王杰书,他打仗不按常理出牌,常有奇招取胜,还自掏五万两银子当军饷,这些表现让他升得很快,最后做到福建总督。 当上总督后,朝廷交给他一个难题,收复台湾,他没有急着派兵,而是先建水师、练精兵,同时对台湾实施经济封锁,切断郑氏集团的物资来源,他还派人到台湾策反,许诺优厚条件招降郑军将领,这套打法持续数年,郑军实力明显下降。 1681年郑经病死,台湾内部开始争权,他判断时机已到,与水师提督施琅联手出击,澎湖海战打得异常激烈,清军水师最终占据上风,1682年郑克塽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台湾回归中央管辖,姚启圣立下头功。 按理说这种功劳足够封侯拜相,但他收到入京圣旨后反而警觉起来,历朝历代功臣善终者少,何况他是汉人出身,又掌握重兵多年,到京城后他行事极为低调,见了康熙只是汇报战况,绝口不提封赏之事。 康熙问他想要什么赏赐,他说自己年事已高,只求回乡养老,这番话说得恰到好处,既不显得贪功,也不显得矫情,康熙当即应允,还额外赏了金银布匹,他辞别后回到福建,1693年在福州病逝,算是得了善终。 姚启圣的一生充满起伏,两次因违背上意被罢官,又两次因战功被重用,他敢于打破陈规,为百姓做实事,也懂得在关键时刻收手,这种能进能退的本事,比单纯的勇猛更难得,在那个年代,汉臣想要保全性命已属不易,能带着功名安然离世更是罕见。 这个故事里最值得琢磨的,不是姚启圣立了多大功,而是他如何在功成之后选择退路,许多人在权力面前迷失,他却看得清楚自己的位置,或许正因如此,康熙才愿意放他一马,毕竟一个主动示弱的功臣,总比一个居功自傲的臣子更让皇帝放心。 网友们议论纷纷: “这老哥真是个明白人啊!立了这么大功还不贪图富贵,急流勇退,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换了别人可能早就飘了,结果肯定是兔死狗烹。”   “说明康熙也不是那么小心眼嘛,姚启圣自己识相,皇帝也就顺水推舟了,君臣之间这种默契,现在真的很少见了。”   “看完觉得姚启圣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仇也报了,官也当了,最大的功劳也拿了,最后还能安全退休,这操作,666!”   “感觉他就是个古代版的‘斜杠青年’,当过官、打过仗、混过江湖,每种身份还都玩得转,牛逼!”   “五万两白银自掏腰包?这放现在得是几个小目标啊!真是为了理想打仗,不是为钱,佩服!”   如果你是姚启圣,在立下收复台湾这不世之功后,你会选择激流勇退,还是继续争取更高的官位和权力?   官方信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