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知青李根生返城,父亲说:“我已再婚,给你20元,别再回城!”李根生含泪告别父亲,没料到16年后,李根生却对父亲说:“感谢你当年的决定。”[无辜笑] 那年大批知青返城,城里的工作岗位本来就紧张,突然多出这么多人,很多家庭根本安置不了,李根生的父亲是个退休工人,每月工资三十多块,新家庭的开销已经捉襟见肘,再多一个成年儿子吃住,确实负担不起。 那二十块钱大概是父亲当时能拿出的全部积蓄,这更像是一次无奈的了断,而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安排。 他拿着这二十块钱,进退两难,回陕北农村,那里更没出路,留在城里,既没工作也没地方住,他想了几天,最后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南下深圳。 当时的深圳还是个小渔村,刚被划为特区,他也不知道那里有什么,只是听说南方在搞开放,可能有机会,火车票花了十几块,到了深圳,身上只剩几块钱。 头两年是最难熬的,他在建筑工地搬过砖,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晚上就睡在工棚里,后来去码头扛包,肩膀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吃饭就是馒头就咸菜,有时候一天只吃两顿。 但深圳确实不一样,这里允许摆地摊做小生意,管得没那么严,他省下几十块钱,开始在街边卖日用品,毛巾、牙刷、肥皂这些,一天能赚两三块,比打工强。 慢慢地他发现服装生意好做,那时候内地物资匮乏,很多人托关系从南方带衣服,他就去批发市场进货,在人流多的地方摆摊,虽然经常被城管追着跑,但确实能赚到钱。 1985年左右,他攒够了本钱,租了个小作坊,找了几个工人做服装加工,订单都是从广州、香港接来的,给外贸公司做代工,活很累,利润也薄,但总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到1990年他的小作坊已经扩成了一个几十人的加工厂,虽然算不上大老板,但在深圳也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房子和积蓄。 这一年他回了趟老家,父亲一家还住在那栋老楼里,房子更破了,墙皮都往下掉,弟弟在工厂待业,妹妹所在的国企正在裁员,全家人都愁眉苦脸。 那些年很多国企开始改制,大批工人下岗,当年留在城里进国企的知青,不少人反而失去了铁饭碗,生活陷入困境,他当年那些一起返城的同学,有的待业在家,有的四十多岁就下岗了。 他没说什么责怪的话。他拿出一张存折递给父亲,里面有他这些年攒下的五万块钱,他说:“谢谢你当年的决定,要不是被逼出去,我也不会有今天。” 父亲接过存折,手都在抖,他当年肯定想不到,那个被拒之门外的儿子,会是全家最先站起来的那个。 这个故事没有什么高大上的道理,就是一个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有时候,被逼到绝路反而能激发求生的本能,安稳的环境虽然舒适,但也可能让人失去应对变化的能力。 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的转型,体制内外的命运发生了逆转,很多人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被改写,李根生只是千万个被时代推着走的普通人之一,他的运气在于,在最艰难的时候选对了方向。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父亲也是被生活逼的,那时候家家都难,多一口人吃饭都是大问题,但话说回来,狠心反而成就了儿子,命运真是说不清。” “看得鼻子酸,那个年代多少人因为返城工作、住房的问题家庭矛盾爆发,李根生是走出去闯成功了,还有多少没闯出来的呢?” “所以有时候走投无路未必是坏事,逼到绝境才能激发潜能。现在看父亲那二十块钱,反而是最珍贵的人生启动金。” “深圳真是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敢闯敢拼、肯吃苦,放现在也不过时。” “不是每个人南下都能成功,他吃了多少苦只有自己知道,佩服他的韧劲,换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说明人要向前看,不能困在原地,恨了父亲十几年,最后明白生活逼每个人做选择。” 如果你是他,你会原谅父亲当年的做法吗,换成是你,你会选择留在城里挣扎,还是去外地闯荡?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74年知青李根生返城,父亲说:“我已再婚,给你20元,别再回城!”李根生含泪
轩叔观察
2025-09-30 14:25:14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