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

韫晓生 2025-09-30 17:48:56

[太阳]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至深的合影........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怪人”陈景润的人生故事)   1997 年的春日,一尊铜像前的身影却格外沉静。   由昆坐在丈夫陈景润的雕塑旁,双臂紧紧搂住铜像的肩膀,额头轻轻抵着那冰凉的脸颊。   此时距离陈景润因帕金森综合征离世已过去一年,这尊凝固了他伏案沉思模样的铜像,成了她安放思念的唯一港湾。   路人投来或好奇或诧异的目光,没人知道这张合影背后,藏着一段延续十六载的深情,更藏着一位数学巨匠从福州老宅走向世界舞台的传奇人生。   1933 年,陈景润出生在福州仓山一座贫寒的老宅里。   他小时候就与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四年时光里,他成了图书馆里最 “固执” 的身影。   借阅卡上盖满了印章,他甚至因熬夜演算多次被锁在馆内,那些在旁人看来枯燥的公式与定理,在他眼中却充满趣味。   1953 年毕业后,他曾短暂在北京四中任教,可惜他因不适应教学节奏,被迫回到福州,靠摆书摊勉强维持生计。   幸运的是,时任厦大校长王亚南看中他的才华,帮他重回母校担任资料员,后来又助他转为助教。   1956 年,他发表的《塔内问题》被华罗庚一眼相中,1957 年便推荐他调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在数学所西侧 6 平米的锅炉房里,在仅三平方米的厕所改造居所中,他用泛黄的稿纸作舟,以磨断的铅笔为桨,在数论的荒原上独自跋涉。   相隔十年,1966年,他又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而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这位在学术道路上坚毅如钢的人,在感情世界里却走得格外缓慢。   直到1978 年深秋,45 岁的陈景润因赴美讲学需要体检,住进了解放军 309 医院,也正是在这里,他遇见了 27 岁的进修军医由昆,生命里第一次有了爱情的色彩。   不善言辞的他,总找借口说要学英语,一次次凑到由昆身边聊天,那份不加修饰的真诚,慢慢叩开了姑娘的心扉。   两年后,两人在北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陈景润在婚礼现场许下了最朴素的承诺,这也成为往后十六年婚姻里,从未褪色的约定。   婚后的陈景润,在由昆眼中褪去了 “数学怪人” 的标签,成了个有血有肉的可爱伴侣。   他会在挤公交车时,紧紧拉着由昆的手。   他总亲昵地叫她 “由”,这个简短的昵称,成了由昆后来无数个深夜里,最温暖的念想。   1984 年,陈景润两次遭遇意外撞击后,被确诊为帕金森综合征。   组织考虑到他的病情,提出让由昆停职专心照顾他,他却执意不肯。   他知道妻子热爱医生的职业,更担心自己若走在前面,妻儿没了依靠。   这份藏在心底的体贴,由昆记了一辈子。   那些年,中科院的书房里总有着温情的画面:陈景润伏案演算,由昆在一旁整理资料。   偶尔他们两人抬头对视,无需多言,一个笑容便足以化解所有疲惫。   陈景润的演算手稿旁,渐渐多了由昆织的毛衣。   这像是给生活盖的温柔印章,让理性的数字与家庭的温度,在时光里慢慢交融。   1996 年 3 月,陈景润在北京溘然长逝。   临终前,他久久不肯合眼,目光始终落在由昆和儿子身上,满是不舍与眷恋。   此后四年,由昆把丈夫的部分骨灰留在家里。   每到深夜,她就对着丈夫絮絮叨叨地说着日常琐事。   有人劝她再找个伴儿,她却摇着头拒绝,说心里早已没有能装下别人的地方。   1997 年春日那次拥抱铜像,便是她思念到极致的模样。   她指尖触到的是金属的冰凉,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丈夫温暖的手掌,是他下班回家笑着喊她的模样。   岁月流转,陈景润的雕像后来也矗立在了母校厦大海韵园的绿树间,石碑上的字迹静静诉说着他的故事。   1999 年,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 “陈景润星”,由昆站在天文望远镜前,轻声说 “先生肯定在天上看着我们呢”。   她没有辜负丈夫的期望,不仅把儿子陈由伟抚养成人,还帮儿子圆了丈夫 “生男孩最好学数学” 的心愿。   她自己也坚守在医生岗位上,直到退休后被返聘,依旧兢兢业业。   如今再看那张 1997 年的合影,由昆的眼神里有思念的忧伤,更有坚守的坚定。   陈景润曾说 “人生的目的是奉献,而不是索取”。   他用一生攀登数学高峰,也用十六年婚姻诠释了爱的真谛。   这张跨越生死的合影,不仅定格了一位妻子的深情,更让我们看见:真正的伟大,从不是只有 “陈氏定理” 的光芒,还有平凡日子里,那份始终不变的赤诚与坚守。

0 阅读:8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