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

韫晓生 2025-09-30 18:48:55

[微风]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杜聿明的几个子女,回大陆奔丧,但被蒋经国拒绝了,曹秀清得知消息后痛哭道:我真想不通。   (信源:荆门日报——杜聿明与女婿杨振宁的曲折相见)   黄埔一期出了不少后来的名将,像徐向前、陈赓这些,杜聿明在里面不算最显眼的,但胜在踏实能打,毕业没多久就跟着蒋介石参与战事,慢慢从基层军官熬到了高级将领。   他对军事战术特别上心,尤其是机械化部队,在当时的国民党将领里,算是较早重视装甲兵发展的人。   昆仑关大捷让杜聿明打出了名气。1939 年,日军想打通华南交通线,派精锐部队占领了广西昆仑关。   昆仑关地势险要,是南宁的门户,丢了这里,整个华南战局都会受影响。   当时杜聿明任第 5 军军长,这是国民党第一支机械化军,装备相对精良。他带着部队赶赴前线,没有硬冲,而是先勘察地形,制定了 “迂回包抄” 的战术 —— 先派部分兵力牵制日军正面,再派主力绕到敌后,切断日军的补给线,最后前后夹击。   这场仗打了 18 天,打得异常惨烈。日军第 21 旅团是精锐中的精锐,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都亲自上阵,结果被杜聿明的部队击毙。   最终第 5 军收复昆仑关,歼灭日军 4000 多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对日军精锐部队的一次重大胜利,也让杜聿明的名字传遍全国,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当时全国士气都为之大振,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后来杜聿明又奉命远征缅甸,参与滇缅战场的作战。   1948 年的淮海战役中,他任国民党徐州 “剿总” 副总司令,负责指挥部队突围,结果被解放军包围在陈官庄,最后弹尽粮绝,被迫投降。   那时妻子曹秀清带着孩子们去了台湾。本以为只是暂时分离,没成想两岸局势变化,这一别就是十几年。   1959 年,杜聿明被特赦的消息传到海外,曹秀清的心落了一半。她开始四处奔走,想回到大陆与丈夫团聚,可当时两岸交流几乎断绝,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   好在有周总理的关怀,经过多方协调,1963 年,曹秀清终于回到了大陆。   当她提着简单的行李,走进杜聿明在北京的四合院时,看到丈夫穿着朴素的中山装,头发已经有些花白,再也忍不住,眼泪哗哗地流。杜聿明也红着眼,拉着她的手,反复说着 “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杜聿明当时在全国政协工作,他不止一次跟曹秀清说:“等两岸通了,咱们一定要把在台湾的孩子们接回来,一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   这份对统一的渴望,成了他晚年最大的心愿。   可遗憾的是,这个心愿终究没能实现。1981 年,杜聿明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 77 岁。临终前,他拉着曹秀清的手,声音微弱却坚定:“我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没看到祖国统一,你一定要等着,等孩子们回来……”   当时在台湾的四个子女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第一时间申请回大陆奔丧。可蒋经国当局却以 “两岸政策” 为由,断然拒绝了他们的申请。   不仅如此,还禁止他们在台湾公开设灵堂祭拜,连想发一则简单的讣告,都被有关部门拦下。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两岸关系仍处于紧张对峙状态。当时台湾当局奉行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的 “三不政策”,严格限制两岸人员往来,即使是亲属间的奔丧、探亲,也大多被禁止。   这种政策背后,是政治因素对亲情的无情割裂,让无数像杜聿明一家这样的家庭,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   晚年的曹秀清,更加坚定地为两岸统一奔走。她经常讲述自己的经历,呼吁台湾当局放开两岸人员往来,让更多分离的家庭能够团聚。   1984 年,曹秀清在北京去世。   直到 1987 年,台湾当局才被迫开放大陆探亲,杜聿明的子女终于有机会回到大陆。当他们走进父母曾经住过的四合院,看到父亲的墓地时,忍不住跪地痛哭。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