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深谙兵法,善奇谋,偷渡阴平灭蜀首功。然性刚愎,失人和,终致杀身之祸,功过皆显

五代十国志 2025-10-01 00:14:35

邓艾深谙兵法,善奇谋,偷渡阴平灭蜀首功。然性刚愎,失人和,终致杀身之祸,功过皆显。 刚灭蜀的邓艾被五花大绑,监军卫瓘宣读司马昭的处决令时,他仰天喊冤:“我奉诏灭蜀,何罪之有?”刀落瞬间,这位滚过阴平悬崖、修过千里水渠的奇才,成了三国末期最令人唏嘘的悲剧主角。 有人骂他“功高震主活该”,有人叹“寒门再难出头”。 一、阴平七百里:他用命赌的,是战争史上最疯的逆袭 263年,司马昭伐蜀,钟会被姜维堵在剑阁寸步难行。二十万大军卡在秦岭,粮草运不上来,撤退又怕被嘲笑。这时候,时任征西将军的邓艾突然上书:“给我两千人,我从阴平小道绕到江油,直插蜀汉腹地!” 阴平小道有多险?《水经注》说“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全程七百里几乎没人家,悬崖陡得连猿猴都爬不上去。手下都劝他:“将军,这不是打仗,是送死!”可邓艾偏要试——他裹着毛毡从悬崖滚下去,士兵们跟着学,摔死了十几个,终于摸到了江油城下。 这一仗有多关键?刘禅在成都接到江油失守的消息,当场就开城投降了。后来司马炎代魏建晋,大臣们总结灭蜀之功,都说“艾功冠诸将”。 二、他不仅是将军,还是曹魏的“基建部长” 很多人只记得邓艾会打仗,却不知道他当地方官时有多能干。早年在淮南屯田,他发现运粮是大问题——士兵扛粮走山路,十石粮运到前线只剩三石。 他花三个月沿着淮河考察,写了篇《济河论》:“开两条大渠,把黄河水和淮河水连起来,战船能直接开到寿春!”司马师采纳后,他带着士兵挖了广漕渠、百尺渠,运输效率翻倍。更绝的是,他在淮南、淮北搞军屯,四百多个军营,每营六十人边种地边训练。六年时间,攒了三千万斛粮食——够十万大军吃五年! 后来王濬灭吴,战船顺江而下势如破竹,背后就有邓艾当年修的水渠功劳。有军事博主算过:“要是没这条渠,王濬的船可能得绕远路,灭吴至少晚两年。” 三、他栽的不是“刚”,是看不懂权力的“话外音” 灭蜀后,邓艾干了件让所有人捏汗的事——他没等司马昭表态,自己先任命了蜀地官员。他在给司马昭的捷报里夹了句:“留两万陇右兵守蜀,再提拔几个本地人管民政吧。” 搁现在,这就像项目刚落地,你没等老板拍板,先把部门经理和财务总监都定了。钟会本来就嫉妒他,立刻截了这封信,添油加醋报告:“邓艾要割据蜀地谋反!” 更扎心的是,他跟下属说话也没分寸。监军卫瓘提醒他“功成身退”,他脖子一梗:“我替国家办事,怕什么?”结果司马昭顺水推舟,派卫瓘去抓他。 四、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厉害的人,更要懂“藏锋” 邓艾的一生,像面多棱镜。他是滚悬崖的战士,是修水渠的能臣,也是不懂权力的“老实人”。 这让我想起现在的职场:技术大拿被排挤,业务骨干得罪领导,往往不是因为不够强,而是太“直”。邓艾的悲剧,本质是“做事能力”和“处世智慧”的错位。 但他输得不冤吗?也不。他用生命证明:再厉害的人,也得懂规则;再大的功劳,也得会“分享”。就像司马光说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里的“德”,不全是指道德,更是指对环境的认知、对他人的尊重。 最后想跟大家说:我们可以学邓艾“滚悬崖”的拼劲,学他“修水渠”的踏实;但更要记住——厉害的人,从不是单枪匹马,而是在规则里发光,在合作中成就。 #三国演义# #邓艾# #邓艾在灭蜀战争中立下奇功为何反而被杀害#

0 阅读:44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