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抛妻弃子!”未见一面,隐姓埋名铸大国之剑,三次放弃诺贝尔奖! 王淦昌,中

英明果断雪梨 2025-10-01 00:34:43

17年“抛妻弃子!”未见一面,隐姓埋名铸大国之剑,三次放弃诺贝尔奖! 王淦昌,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是世界激光聚变研究的先驱,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 你知道吗?1961年那个飘着雪的冬天,王淦昌收拾行李时,把家里的全家福叠得方方正正塞进内衣口袋,对着妻子吴月琴只说了一句话:“我要去干一件对国家很重要的事,可能很多年不能回家,别找我,也别对外人说。”那天他走得悄无声息,连最小的儿子王德基都没敢叫醒——才5岁的孩子前一晚还抱着他的腿说“爸爸明天陪我堆雪人”,他怕自己一回头就舍不得走。从那天起,“王淦昌”这个名字从科研圈消失了,戈壁滩上多了个叫“王京”的工程师,这一“变”,就是17年。 在罗布泊的风沙里,他住的是半地下的“地窝子”,夏天闷热得像蒸笼,冬天寒风能从缝隙里灌进来,晚上冻得睡不着,就裹着棉被看核爆数据图纸。有次为了摸清原子弹引爆的关键参数,他跟着团队在爆心附近蹲守,吃的是硬得硌牙的压缩饼干,喝的是带着盐碱味的水,嘴唇裂得全是口子,却笑着跟邓稼先说:“咱们多吃点苦,将来老百姓就能少受点欺负。”当时国外的科研条件多好啊,他早年在德国留学时的导师多次写信邀他回去,承诺给最好的实验室、最高的薪水,可他连回信都没写——在他眼里,国家没有原子弹,再高的个人成就都是空的。 谁能想到,这位后来“弃诺奖如敝履”的科学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冲击诺奖的实力。1959年,他在苏联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这一发现直接填补了粒子物理领域的空白,当时国际物理学界都轰动了,诺奖评审委员会专门发函邀请他提交研究成果的详细报告。可就在这时,国家号召科学家投身核武器研制,他看完文件当天就找领导说:“诺奖的事先放一放,国家需要我造原子弹,我就去造原子弹!”那份没提交的报告,后来被他锁进了抽屉,直到17年后才被家人发现,纸页都泛黄了。 这17年里,他跟家里的联系只有寥寥几封加密信件,每次都只写“一切安好,勿念”,连地址都不敢留。大儿子王卫昌考上大学时,想跟他商量志愿,寄出去的信石沉大海,最后只能凭着“爸爸是搞物理的”这个模糊印象,选了核物理专业。1978年他终于能回家时,推开家门,小女儿王雅丽盯着他看了半天,怯生生地问“你是谁呀”,他掏出怀里磨得发亮的全家福,眼泪一下子就掉了——照片上的孩子还没桌子高,现在都比他高半头了。 后来有人问他,三次放弃诺奖后悔吗?他指着窗外的天安门说:“你看现在咱们国家有了原子弹、氢弹,没人敢随便欺负了,这比拿十个诺奖都值!”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自己的科研成就,而是1964年10月16日那天,在罗布泊看到蘑菇云升起时,身边年轻技术员喊的那句“王工,我们有原子弹了!” 现在总有人说“精致利己”,可王淦昌用17年隐姓埋名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比个人名利重要得多——是国家需要时,能放下小家的勇气;是明知苦累,还愿意为后人铺路的坚守。他不是什么“抛妻弃子”,而是把对家人的爱,藏进了守护家国的大国之剑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英明果断雪梨

英明果断雪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