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1万多枚导弹、数万架无人机、几百万发炮弹都击不垮乌克兰,终于找到原因,这次威胁下狠手。 打了三年多,俄罗斯发现炸烂乌克兰的工厂、电厂、铁路根本没用,乌军照样能反击,导弹无人机照样往俄本土飞。 很多人觉得奇怪,乌克兰本土工业早被轰得千疮百孔,怎么还能持续拿出反击武器?其实答案藏在两条看不见的“补给线”里——一条是西方国家的军援通道,另一条是乌克兰把民用产业链改造成军工的“土办法”。就拿无人机来说,俄军一开始以为炸掉几家专业军工企业就能断了乌军的无人机来源,可没想到乌克兰的工程师们把民用消费级无人机拆拆改改,加装上小型炸弹和导航模块,就能从“航拍工具”变成“自杀式攻击机”,而这些零件大多能通过民用物流渠道从欧洲偷偷运进来,根本没法彻底堵死。 更让俄罗斯头疼的是西方的“间接参战”模式。表面上看,欧美国家没直接派军队下场,但提供的武器装备早就从最初的单兵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升级到了主战坦克、远程火箭炮甚至战术导弹。有数据显示,仅美国一家就给乌克兰提供了超过750亿美元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这些武器通过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的陆路通道,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俄军不是没试过打击这些运输线,可北约的情报支持太及时了,卫星、侦察机实时监控俄军动向,乌军总能提前转移物资,炸掉的往往只是空车或者次要补给点。 俄罗斯之前的打击思路,其实陷入了“重硬件轻体系”的误区。他们一门心思炸工厂、毁电厂,觉得把乌克兰的基础设施打瘫痪,对方就会失去抵抗能力。可他们忽略了两点:一是乌克兰的民生需求有西方援助兜底,粮食、药品、发电机从国外运来,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能维持,就不会轻易放弃抵抗;二是现代战争拼的是“体系韧性”,乌军把指挥系统、弹药库分散到地下掩体、民用建筑里,哪怕部分节点被摧毁,剩下的仍能正常运转。就像去年冬天,俄军狂轰电厂导致乌克兰大面积停电,可乌军的导弹和无人机生产没停,甚至还能反过来袭击俄罗斯的军用机场,这就是体系没被打垮的明证。 这次俄罗斯说“下狠手”,大概率是要调整打击策略了。从最近的动向看,他们开始重点打击乌克兰西部的军援中转仓库和铁路枢纽,比如利沃夫的几个大型物流中心就遭到了密集轰炸,还动用了“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这类难以拦截的武器,就是想切断西方武器进入乌克兰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俄军也在加强对乌克兰民用改装军工产业链的打击,比如针对基辅、哈尔科夫等地的电子元件市场和小型加工厂,试图让乌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过这种调整能不能见效,还得看北约的应对——如果北约加大防空武器部署,或者开辟新的补给通道,俄罗斯的“狠手”可能还是难以达到预期。 说到底,这场冲突打了三年多还没结束,核心就是双方都没能彻底摧毁对方的抵抗体系。俄罗斯有体量优势,可乌克兰有外部支援和灵活的作战体系;俄罗斯能炸掉基础设施,可乌克兰能靠外部输血和内部改造维持运转。现在俄罗斯想换打法“下狠手”,但能不能打破僵局,恐怕不是单靠加大打击力度就能实现的——毕竟北约的支持不撤,乌克兰的抵抗就有底气,这场消耗战,还得接着熬。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俄1万多枚导弹、数万架无人机、几百万发炮弹都击不垮乌克兰,终于找到原因,这次威胁
英明果断雪梨
2025-10-01 06:34:4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