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明皇帝朱祁镇在土木堡惨败中被瓦剌俘虏,整个大明王朝

闻史忆今阁 2025-10-01 12:53:51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明皇帝朱祁镇在土木堡惨败中被瓦剌俘虏,整个大明王朝陷入空前危机。令人费解的是,经过一年多的羁留,瓦剌首领也先竟然无条件将英宗送回了北京。 这可不简单是“送回来”这么简单。也先这个精明的蒙古首领,在这一放一回之间,布下了一盘大棋。 土木堡之战,瓦剌大获全胜,连大明皇帝都成了俘虏。也先当时高兴坏了,觉得自己捡到了宝贝——这可是大明王朝的天子啊! 他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把英宗当人质,要挟明朝让步。他带着英宗跑到大同城下,让人喊话要守将开门。没想到,守将郭登直接回怼:“国家已经有了新皇帝”。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也先头上。他这才明白,明朝已经立了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他手里的这个“宝贝”瞬间贬值了。 不过也先毕竟是政治老手,他转念一想,这人还是有价值的。史书记载,他对英宗出奇地好——行君臣礼、摆酒设宴,还把他安排在自己弟弟伯颜帖木儿的营帐里休息。 更让人惊讶的是,也先竟然提出要把亲妹妹嫁给英宗。 这操作让人看不懂了?其实不然,也先心里盘算的是:如果英宗成了自己妹夫,将来回到明朝重登帝位,那瓦剌和大明不就是亲戚关系了? 说来也怪,英宗虽然成了阶下囚,但表现得相当从容。他不仅没有吓得屁滚尿流,反而保持着一国之君的气度。 根据记载,英宗在瓦剌营中对待士兵和看守都非常宽厚,甚至愿意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大家。这种风度折服了不少瓦剌人,特别是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居然和英宗成了好朋友。 有个叫袁彬的锦衣卫校尉一直跟在英宗身边照顾他。晚上天冷,袁彬就把英宗的脚抱在怀里取暖;遇到车马不能通行的路段,他就背着英宗前进。 这种忠义之举,也让瓦剌人对英宗高看一眼。 也先一看这情形,心里更加坚定,这人得好好待着,将来肯定有用! 也先想得挺美,可明朝那边根本不接招。 于谦等大臣拥立朱祁钰为新帝后,态度异常强硬。当也先挟持英宗到北京城下,企图故技重施叫开城门时,于谦直接指示守将:“随宜守战,不许听信哄诱”。 也先原本以为握着英宗这张王牌可以通吃,没想到明朝来了个“单方面游戏结束,我们开新局了”。 更让也先头疼的是,明朝边境的守将们也统一了口径:您手里那位是太上皇,我们只认当今皇上。 屋漏偏逢连夜雨,也先自己的后院也不太平。 瓦剌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当时蒙古高原上其实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大汗脱脱不花、太师也先、知院阿剌各自拥有势力。也先虽然实力最强,但名分上还得臣服于脱脱不花。 更要命的是,其他蒙古首领看着也先独占英宗这块“肥肉”,眼红得不行。阿剌知院甚至公开表示:“凡我下人,皆欲讲和”,明显是和也先唱反调。 也先心里明白,长期扣着英宗,不仅从明朝那儿捞不到好处,还可能引发内部矛盾,实在是得不偿失。 纠结了一年多,也先终于想通了:放英宗回去,反而可能获得更大利益。 他打的算盘是这样的:明朝现在已经有了新皇帝,我把旧皇帝送回去,两个皇帝并存,明朝内部必定会产生矛盾,甚至可能内斗。到时候我就可以浑水摸鱼了。 这个判断其实相当精准。有关史料中记载了当时分析也先意图的评论:“一则正统还入,则与景泰必有猜疑,以成内乱,如此而徐观其势,欲施其策;一则闻中国立正统之弟为皇帝,虽使拘留不还,终为无益耳。” 简单说,也先打的是坐山观虎斗的算盘。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也先终于释放了英宗,还特意派了500护卫护送。分别之时,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竟然痛哭流涕,对英宗依依不舍。 也先的算计成功了吗? 也先的预判相当准确。英宗回朝后,果然被弟弟景泰帝软禁在南宫长达七年之久。兄弟俩的矛盾不断加深。 景泰帝甚至派人砍光了南宫的树木,就为了防止有人越墙接触英宗。 兄弟到了这个份上,也先的“离间计”算是成功了一半。 1455年,也先在内斗中身亡,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预言的最终实现。 但他死后不到两年,石亨、徐有贞等人就发动了“夺门之变”,拥戴英宗复位。 这场明朝内部的政治动荡,恰恰印证了也先当年的判断。

0 阅读:9

评论列表

穿普

穿普

2
2025-10-01 13:51

[爱心][爱心][爱心]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