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3年,秦桧的后人秦大成考了状元,结果乾隆知道后,便当着众人的面问:“秦爱卿,百官都传你祖上是南宋的秦桧,果真如此吗?”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谁料他只用了七个字就博得了乾隆的欢心。 秦大士生于1715年,家里条件一般,父亲靠教私塾和替人抄书维持生计。 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到处借,甚至帮人抄书攒点钱买纸笔。 十岁就能写诗作文,邻居们都说这孩子脑子灵。 后来他二十多岁考中秀才,但接下来几年,乡试连着几次都没考中。 别人可能早就灰心了,他却没气馁,白天帮父亲教书挣钱,晚上挑灯夜读,硬是熬了好几年。 直到1752年,秦大士才有机会参加会试。 那年,他本来的成绩并不算拔尖,但前面几个人因为各种原因被刷下去了,他的卷子被递补上来,结果在殿试中被钦点为状元。 那一年他37岁,消息传回南京,家里人也没怎么庆祝,大伙都习惯了低调。 母亲只是笑了笑,表示高兴,也没大张旗鼓。 邻里之间私下议论,说他真是用本事翻了身。 其实那时候,清朝对江南人出身特别看重,尤其像秦大士这种有争议背景的士子,大家都盯着看。 殿试之后,乾隆皇帝在大庭广众下直接问了他一句:“你祖上是不是南宋的秦桧?” 这个问题说轻也轻,说重也重,毕竟谁愿意跟秦桧那个名声挂钩? 场面一度挺尴尬。 结果秦大士一点没慌,随口就说了句“百家姓中的秦”,意思很明白:天下秦姓那么多,凭啥非得认那个臭名昭著的祖宗? 他还顺势说了几句,说南宋那会儿皇帝昏庸才让奸臣当道,现在清朝天下太平,皇上英明,不会有那事。 说得既巧妙又有分寸,既没死认,也没撇清,反而把乾隆哄得挺高兴。 后来朝廷还专门派人查了查,发现秦大士其实是秦桧哥哥秦梓那一支的后人,家风清白,没沾秦桧的“黑锅”。 乾隆也就彻底放心了,没再追究。最后秦大士被留在翰林院当修撰,主要是参与编书、修史等工作。 做了几年,他觉得自己性格不适合官场,加上母亲年纪大了,便主动请辞,皇帝也没难为他,准了假。 回到南京后,他开了家书店,继续教书育人,日子过得非常简单。 秦大士这一辈子,没多少传奇色彩,倒是让人觉得特别接地气。 他早上开门迎客,帮人题字,教孩子念书,从来不收重礼。 母亲年纪大了,他亲自伺候汤药。 书店也成了南京本地读书人的聚会地,大家都喜欢来跟他请教问题。 他写的书不多,内容基本是经史心得和自己的学习体会。等到他去世,乡亲们简单安葬,没大操大办。 说到底,秦大士的故事没有那么多戏剧冲突,更没有什么传奇冒险。 他的一生,像极了我国历史上千千万万的普通读书人:努力、低调、正直,遇事不慌,懂得进退。 他靠着自己的真本事考中状元,面对质疑时坦坦荡荡,最后又能抽身返乡,安心教书育人。 这样的人,在历史上虽不耀眼,却能留下温暖人心的一笔。 参考:秦桧后人夺得花魁,乾隆问:你是秦桧后人?他回7个字,高中状元——中华网
1763年,秦桧的后人秦大成考了状元,结果乾隆知道后,便当着众人的面问:“秦爱卿
世界今若在
2025-10-02 15:49:56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