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制美国来了!中国新港口费:修订海运条例允许收特别费用。据媒体报道,中国宣布将对美国即将实施的新港口费用采取反制措施。 美国这回又出招了,打算从10月14日起,对中国建造或者中资运营的船只加征港口费,这事儿直接戳中了航运行业的痛点。话说回来,这政策源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301调查,调查结果直指中国在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的所谓不公平优势。简单说,美国觉得中国船厂太强势了,占了全球订单的半壁江山,就想通过收费来扳回一城。费率起步是每净吨50美元,到2028年逐步涨到140美元,一艘典型的10000TEU集装箱船光停靠美国港口一趟,就得掏120万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八百多万,这数字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 更气人的是,美国这政策细节到现在还模模糊糊的,连自家航运业都闹不明白怎么执行,洛杉矶港那些从业者私下里直摇头,说这不明不白的规定,搞得大家手忙脚乱。 中国这边可没闲着,9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决定,9月29日总理李强签发国务院令第817号,直接公布施行。这修订条例新增了好几条硬核条款,核心就是授权对等反制。啥意思呢?如果有国家对中国船只搞歧视性限制,中国就有权对那些国家的船只收取特别费用,或者干脆限制它们进中国港口,甚至禁止相关组织和个人获取中国航运数据,或者参与咱们的航运业务。 这不光是收费那么简单,还包括禁止或限制船只靠港、数据共享受阻,以及业务准入的卡脖子。条例还把国际航运交易平台纳入监管范围,要求这些平台向交通运输部报送服务协议、交易规则啥的,违规了就罚款或者暂停业务。说白了,这套新规就是给中国航运业撑腰的法律武器,针对的就是美国这种单边主义做法。 要说这事儿的前因后果,还得从中美海运协定说起。2003年两国签了协议,本来是互惠互利的,结果美国现在单方面变卦,明显违反协定精神。中国修订条例就是为了维护这个平衡,业内人士分析,这直接回击了美国301调查的结案声明。毕竟,中国造船业全球份额稳稳的53%,订单量今年头八个月就占了大头,而美国呢,不到1%,想靠收费振兴本土产业,怕是打错了算盘。 全球船东们照样蜂拥下单中国船厂,没见订单量掉链子,这说明市场规律不是说改就改的。美国这费一收,首当其冲的还是自家消费者和进口商,物流成本蹭蹭上涨,超市里中国产的货品价格标签得跟着调,普通老百姓买东西得多掏腰包。 航运公司们早有准备,中远海运这些巨头上半年就把部分美线运力挪到亚非拉地区,拉美航线业务直接涨了11.9%。他们通过换船、分线、转运这些招数避险,年费预计15亿美元左右,但新市场开拓正好缓冲了冲击。太平洋航线今年波动本来就大,船公司们调度船队时得反复盘算路径,避免多余成本。阳明海运前董事长张锦春就说过,这条例的反制执行得看中美贸易谈判结果,但不管怎样,中国企业调整得快,基本不慌。 反观美国,政策落地前自家业界还一头雾水,船东们抱怨细节不明,执行起来可能乱套。海关总署虽说要负责征收,但具体怎么操作,到现在也没个准谱,这不免让人觉得美国这步棋走得有点急躁。 从更广的层面看,这事儿暴露了中美贸易摩擦在海运领域的升级。海运是全球贸易的命脉,占了90%以上的货物运输量,两国一掐架,整个供应链都得抖三抖。条例修订不只针对美国,还适用于任何搞歧视的国家或地区,这等于给中国在国际规则里多了一张牌。国际海事组织IMO下个月开会,中国估计会借机强调条约遵守问题,推动公平竞争。 专家们指出,美国的港费用意是重振本土船队和造船,但实际效果存疑。毕竟,中国船厂不光订单多,还在绿色船舶和数字化上领先,美国想追赶,得花大把时间和钱。反制措施一出,预计中美航线复杂性会进一步加剧,船公司可能多用第三国转运,费率波动得更频繁。 话说回来,这波操作也提醒大家,贸易战没赢家。美国收费看似针对中国,实则坑了自家产业和民众。中国企业通过市场多元化化解风险,不仅没伤筋动骨,还拓宽了地盘。像中远这样的公司,早就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船队穿梭东南亚、拉美,业务稳扎稳打。全球船东下单中国船厂的势头没停,CSIS报告显示,今年前八个月中国拿下53%的吨位订单,这数据摆在那儿,美国的压力山大。 租赁公司们也开始转舵,有些中国银行的租赁子公司正跟监管机构谈,把船舶租赁转为抵押贷款,防着美国费的潜在风险。
美国打压成功?中国GDP降至美国的59%?全球老二的崛起被打断?2024年中国G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