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里2000本书,只有这本可以传家

董承评文学 2025-10-03 09:58:56
·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词典。 一本成语词典,我立志每天看一页,坚持了不到一个月,放弃了。另一本是年鉴类的词典,既厚且大,母亲用来夹鞋样的。词条是几十年来上映的电影、戏剧,出版的书,介绍详细,我当故事梗概看,津津有味。 对词典的爱,延续至今,元旦前后,请回了《辞海》(第七版)彩图两卷本。 上下两卷,6420页,2350万字,18000多幅彩图,大概17斤。 皇皇巨著。 细究起来,小时候看词典,不是致知,而是审美。词条里的故事,粗枝大叶,毕竟有头有尾,可以给一个匮乏者基本的安慰。现在依赖词典,是为了具体的知识。于我,更准确的表述是,为了那一个个的名词。 名词,作为一种共识,是世界的基础。 我曾写过一首诗,讲小时候在山里喝水的细节:用一种草叶卷成水瓢,去溪水里、池塘里舀水。这种草方言里叫“地瓜叶”,很不准确的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后来我以为是牛蒡叶,写进了诗里。去年回老家,我拍到了实物图,查证它真正的名字是“蜂斗菜”——一桩疑案,终于解决。 不知其名而含混,而无法落笔的细节,我写作中遇到太多了。 知其名,方能言。名在《辞海》这样的书里。 《辞海》有百科全书属性,13万个条目,名物之辨,此书全部囊括了。彩图两卷本,很多条目配了彩图,更加一目了然。搬家后,院子里种了几株绣球,元旦前后,一个老人在门口散步,和我聊天,说绣球还有个名字,我以为他会说“无尽夏”,哪知说的是“福禄考”——我喜欢这个名字,记在心里,回去翻《辞海》,竟然是真的。 查“福禄考”时,赫然发现上一个词条是巴恩斯的长篇小说《福楼拜的鹦鹉》——这本书,有名,但还没步入经典之列,被收录,只能说明《辞海》的收录之全。抱着这种想法,我又去翻了一些喜欢的作家和小说:福楼拜、加西亚•马尔克斯、加缪、《白鹿原》……都有。有意思的是,在“活着”条目里,没有余华那部妇孺皆知的长篇,只有一部名叫《活着,可要记住》的长篇。 《辞海》收了什么,没有收什么,这似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辞海》搬回来后,我放在木墩子上,没事翻翻。那天,我翻“福禄考”时,女儿看到了,大声喊:“绣球!绣球!”又跑去喊她妈,“妈,你看爸爸这本书里有我的绣球。”后面她偶尔也和我一起看,说:“爸爸,别的书我都不要;等我长大了,这本书你要送给我。” 我书架上2000本书,如果以传家为标准,看来只有《辞海》满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