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的好,怼的漂亮!高志凯教授近日在一次和印度专家的座谈会上,遭到了印度人的故意挑

菲菲谈国际 2025-10-03 21:42:34

怼的好,怼的漂亮!高志凯教授近日在一次和印度专家的座谈会上,遭到了印度人的故意挑衅。 印度人说中国人没有朋友,没人愿意跟中国人做朋友! 高志凯直接回怼,你印度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朋友,那就永远也别想入常! 因为中国有一票否决权,会否决掉所有你入场的提议! 印度人被怼的哑口无言! 很好啊,以后咱们就得这么说话,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说话。 道理听不懂,那就得听懂拳脚!

当时的气氛,据现场描述,还是相当专业的。大家围绕着区域发展与国际合作等议题交换着看法,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然而,就在这种看似和谐的表象下,那位印度专家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极具火药味的问题。他并没有直接讨论具体政策,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宏大、也更伤人的方式,断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是孤独的,甚至直言“中国人没有朋友,没人愿意跟中国人做朋友”。

这句话一出口,整个会场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这已经不是学术探讨,而是一种贴脸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攻击,试图将中国置于一个道德和外交上的孤立境地。

面对这种近乎羞辱的挑衅,高志凯教授的反应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他没有选择去辩解中国有多少合作伙伴,也没有列举“一带一路”的参与国数量来反驳。

那样的回应,在对方预设的“朋友”情感框架里,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他选择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一种更直接、也更触及现实利益的方式。

他几乎是立刻回击,话语清晰而坚定:“你印度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朋友,那就永远也别想入常!”紧接着,他补充了这背后最硬核的逻辑支撑:“因为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会否决掉所有你入场的提议!”

这一记回击,不啻于一颗重磅炸弹。它瞬间将对话的维度,从虚无缥缈的“情感认同”拉回到了冰冷坚硬的“国家利益”之上。

高志凯教授没有去争论“朋友”的定义,而是直接指出了印度一个最核心、最迫切的国家战略目标——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这个梦想,印度已经追逐了数十年,投入了巨大的外交资源。而高教授的话,无疑是点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这条路上,中国的态度,是那个无法绕过的关键节点。

中国的否决权,就像一把悬在印度梦想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一下,精准地打在了对方的要害上,那位印度专家当场哑口无言,之前的咄咄逼人荡然无存。

这场简短的交锋,之所以在网络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或许是因为它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绪。

长期以来,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习惯了温文尔雅,习惯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

但当道理讲不通,善意被曲解时,这种直接亮出底牌的方式,反而带来了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它传递出一个信号:外交辞令固然重要,但在某些时刻,让对方清晰地认识到你的实力和底线,可能更为有效。

这并非是放弃沟通,而是选择了一种对方更能听懂的语言。当逻辑和道理无法进入对方的耳朵时,现实的利益格局或许能让他们瞬间清醒。

这种沟通方式的转变,其实也折射出当下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世界不再是那个可以靠几句漂亮话就能摆平的田园牧歌时代,各国利益的交织与碰撞日益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过于含蓄的表达,有时会被误读为软弱;一味的退让,也可能被视为没有原则。高志凯教授的这次回应,就像一个样本,展示了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一种更务实、更具力量的对话姿态。

它告诉我们,朋友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而不是单方面的乞求或施舍。当你手握对方需要的关键筹码时,你自然就有了定义这段关系的主动权。

当然,这种“硬碰硬”的风格是否应该成为未来外交的常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或许能快速解决眼前的争执,但也可能让长期的关系变得紧张。

但无论如何,这次座谈会上的交锋,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国际关系新动态的独特视角。它让我们看到,在复杂的国际棋盘上,除了精妙的布局和长远的战略,有时候,一次精准而有力的“将军”,同样能决定棋局的走向。

那么,你认为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我们是应该继续坚持传统的温和与包容,还是需要更多这样直截了当、亮明实力的对话呢?这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和讨论。

0 阅读:108
菲菲谈国际

菲菲谈国际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