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加坡不能心慈手软。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日前的演讲中说,我们和中国人同宗同祖,为什么不同意?他这句话讲完后,台下的新加坡人一阵哄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觉得,新加坡是个小国,不得不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没错,这话有道理,但也不能忽视一点——它求生存的方式,从来是踩在别人头上,而不是夹在中间装可怜。
过去几十年,新加坡靠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当了东南亚的“中转大户”,美国在亚太的后勤基地、中国的投资跳板、东盟的金融窗口,全都让它占了。它自己清楚,体量小不是问题,关键是站哪边更赚。
这几年,美国拼命拉拢亚洲盟友搞“印太战略”,新加坡立刻响应。口头上不说“选边站”,但实际上港口、军事合作、情报体系全都和美军捆在一起。
美军的P-8反潜机、战舰出入樟宜港几乎成常态,连演习都能看到星条旗在新加坡海面上飘。反观中国这边,新加坡一边大谈“和平合作”,一边又在各种场合支持美国所谓“航行自由”。
这套逻辑,说白了,就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新加坡政府不避讳这一点,甚至把它当成国家战略来宣传。
李显龙多次强调,新加坡必须保持战略平衡,不能得罪任何一方。但所谓的“平衡”,其实就是谁更有实力,就多靠谁一点。
过去美国强,新加坡是坚定的美国阵营;现在中国强了,他们开始嘴上讲点“亚洲命运共同体”,可一旦涉及南海、台海等敏感问题,新加坡从来都不是“中立”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年南海仲裁案。新加坡虽然不是当事国,却跳出来为菲律宾站台,还积极鼓动东盟各国接受仲裁结果。
结果中国一不高兴,连货物运输都给它卡了几天,那时候李显龙才发现,原来得罪中国真能出事。
但等风头一过,新加坡又恢复老样子。对他们来说,这点小摩擦算不了什么,毕竟和美国保持良好关系,才是他们的“安全底线”。
李显龙这次提“同宗同祖”,更像是一种政治修辞。他当然知道,中国人对“血缘”“文化”的情感认同很强,而新加坡大部分人口都是华人。
但问题是,那些华人早就不以“中国人”自居了。对他们来说,“新加坡华人”是身份,不是血统。英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教育体系是西式的,社会价值观也更接近美国。
你让他们为“同宗同祖”做点牺牲,他们大概率会笑你太天真。那阵哄笑,就是他们心态的写照:文化是文化,利益是利益,别混为一谈。
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经济联系确实紧密。中国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新加坡又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之一。
看似关系不错,但细想一下,这些合作都是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没有感情成分。中国要资金、要技术,新加坡要市场、要机会。谁也没打算“帮”谁,一切都讲算计。
就连新加坡在中国设立的“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等项目,背后也都是各取所需。中国需要标杆经验,新加坡要政治影响力,这才是一笔笔明白账。
李显龙常说:“小国必须聪明,不然会被大国利用。”但问题是,新加坡自己不也是在利用别人吗?靠地理吃饭、靠政策赚钱、靠关系维稳,这套模式运转到今天,看似稳健,其实越来越难维持。
因为中国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别人安排的国家了。中国现在完全有能力自己建设航运枢纽、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网络,新加坡的“不可替代性”正在一点点削弱。
更关键的是,新加坡现在对中国的“警惕感”越来越重。它担心中国崛起会改变地区格局,担心中国主导的RCEP、亚投行、共建“一带一路”让自己边缘化。
所以,新加坡一边参与,一边设防;一边签署协议,一边观察底线。它嘴上说“合作共赢”,心里却想着“别被吃掉”。这种心态其实挺典型,小国思维,怕失控,但又离不开你。
中国当然看得清这一点。我们不可能因为所谓“华人情结”就对新加坡网开一面,也没必要因为“历史渊源”就特别宽容。
国际关系讲究实力与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新加坡要靠中国市场赚钱,可以;但要踩在中国利益上求安全,那就得掂量代价。
所以,对新加坡,真不能心慈手软。不是说要翻脸,而是要让它明白:合作可以,但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上,而不是“你吃肉、我喝汤”。
过去中国讲情面、讲血缘,结果换来的是什么?是别人一边赚中国的钱,一边帮着美国制衡中国。这种事发生一次就够了。
李显龙的那句“同宗同祖”,听着像温情,其实更像一种策略,他知道这样说能让一部分中国人放松警惕,甚至生出好感。
但现实很残酷,新加坡人笑的那一刻,就已经告诉我们,他们早就不信“血缘能换信任”。这个世界讲的是利益博弈,不是家族叙事。
新加坡能靠两边吃饭是它的聪明,但中国更不能被这种聪明牵着鼻子走。要合作,就要看态度;要安全,就要看立场。毕竟我们早就不是那个只能被别人“左右逢源”的对象了。
所以,李显龙说“我们和中国人同宗同祖”,我们可以微笑回应,但心里要清楚,这笑,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