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俄罗斯刚刚宣布了! 俄罗斯10月3日凌晨出动381架无人机和35枚导弹,对乌克兰多州能源设施发动大规模袭击,重点瞄准天然气运输基础设施。 乌能源部报告部分区域已实施用电限制,专家正全力抢修。 这个时间点选得太有说法了,10月初的乌克兰已经飘起寒意,白天高温勉强维持在十几度,到了晚上更是能跌到个位数。现在能源设施被盯上,可不是简单断水断电那么简单,再过段时间天更冷,没了天然气供暖,普通人家连过冬都成问题。 想想看,老人孩子裹着厚衣服还冻得发抖,医院里的设备可能因为供电不稳随时停摆,这种日子对老百姓来说才是真熬人的。 381架无人机加35枚导弹,这个规模也透着不一般。以往零星的袭击还能靠抢修撑过去,这次直接把矛头对准天然气运输线,要知道乌克兰的天然气不仅供自己用,还承担着向欧洲部分国家转运的任务。 现在运输设施被打坏,相当于一下子掐住了两条“生命线”,一边是本国居民的基本生活,一边是和欧洲的能源合作,这背后的连锁反应比表面看起来更复杂。 乌能源部说部分区域开始限电,专家在全力抢修,可明眼人都知道,能源设施修复不是搭积木。管道要排查泄漏点,变电站的受损设备可能得从国外调运,就算抢修人员24小时连轴转,没个十天半个月也很难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这期间老百姓的生活怎么过?商场超市可能因为停电缩短营业时间,工厂得停掉非必要生产线,就连手机信号都可能因为基站供电不足变得时有时无,日子里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变得磕磕绊绊。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次袭击的“重点”天然气运输基础设施。现在欧洲虽然在逐步减少对俄能源依赖,但冬天来临前,不少国家还得靠储备的天然气过冬。 乌克兰作为转运枢纽出了问题,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会不会跟着紧张?要是供应一紧,能源价格说不定又要往上跳,到时候不仅乌克兰老百姓受影响,欧洲的普通家庭取暖成本也得跟着涨。 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恐怕才是这次袭击更深层的考量。有人可能会说,战争里打能源设施是常有的事,可再常见也不能忽略背后的民生代价。 那些在寒风里等着来电的老人,为了给孩子热口饭到处找充电宝的母亲,还有在漆黑街道上摸黑回家的普通人,他们没参与战争,却要承受最直接的痛苦。所谓“战略目标”的背后,从来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在寒冬里挣扎的家庭。 现在专家还在抢时间修,可谁也说不准下一次袭击会不会来。这种悬在头顶的不确定性,比暂时的停电更磨人。 老百姓不知道明天起来能不能用上电,商家不知道店铺还能不能正常开门,整个社会都得在这种紧绷的状态下过日子。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破坏,对人心的影响,往往比战场上的胜负更难修复。 战争从来不是只在战场上打,它会钻进每一户人家的厨房,冻住冬天里的每一片暖气片,让普通人的日子变得举步维艰。 这次大规模袭击,说到底还是把最沉重的代价压在了无辜的老百姓身上,而这种代价,从来都不应该被轻易忽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普京:我很愿意调侃法国总统10月2日,普京在瓦尔代论坛上谈及法国扣押向印度运送
【8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