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一则重磅报道揭开了美国“复制者”无人机计划的失败真相。这项耗资10亿美元、旨在两年内部署数千架无人系统的战略项目,如今彻底陷入停滞,原定2025年8月完成的部署目标沦为泡影。 要知道 “复制者” 计划刚公布的时候,美军可是信心满满。2023 年 9 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在演讲里把它称作 “改变游戏规则” 的项目,说要在 2025 年前造出 “数千架低成本、可消耗的自主无人机”,既能搞侦察监视,又能执行电子战任务,甚至还能协同有人战机作战。 目的就是 “应对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优势”。当时美军还放话,这些无人机单价控制在 10 万美元以内,比中国的 “翼龙 - 2” 便宜一半还多,靠数量优势就能压过对手。可现在《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里提到,截至 2024 年 10 月,实际造出的原型机还不到 50 架,连原定目标的零头都没到。 问题首先出在技术上。美军一开始想搞 “快速迭代”,跳过传统武器研发的繁琐流程,直接找了十几家硅谷科技公司合作,结果这些公司大多没做过军用无人机,搞出来的原型机根本达不到要求。 有参与项目的工程师透露,最核心的自主协同技术一直突破不了 —— 原本计划让 20 架无人机组成编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侦察、识别、攻击的全套流程,可实际测试时,5 架无人机组队飞行都会出现信号延迟,甚至还发生过两架无人机在空中相撞的情况。 而且这些无人机的抗干扰能力也不行,在模拟电子战环境下,一半以上的无人机直接失去控制,连返航都做不到。 成本控制也彻底失控了。美军当初承诺单价 10 万美元,可实际造出来的原型机,每架成本都超过了 35 万美元。主要是因为很多零部件需要重新设计,比如为了减重用的碳纤维材料,原本想找民用供应商,结果发现达不到军用标准,只能找军工企业定制,价格一下翻了三倍。 还有自主导航系统,需要兼容美军的加密卫星信号,光这一项的研发费用就超了当初预算的两倍。《华尔街日报》拿到的内部文件显示,到 2024 年 9 月,项目总支出已经突破 12 亿美元,比原定预算超了 20%,可距离 “数千架” 的目标还远得很。 美军内部的争议也拖慢了进度。空军和海军对 “复制者” 计划的定位一直有分歧,空军想让无人机优先配合 F-35 战机,侧重空战能力;海军则希望无人机能部署在航母上,重点强化海上侦察和反舰能力。两边各执一词,导致项目方案改了又改。 2024 年 3 月,原本负责整体协调的国防部联合项目办公室,因为协调不力被撤换,新团队接手后又重新评估方案,直接耽误了四个月时间。 更麻烦的是,国会对这个项目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在 2024 年 7 月的听证会上,直接要求国防部解释 “为何进度严重滞后”,甚至威胁要削减后续拨款。 对比中国无人机的发展,美军的焦虑就更明显了。《华尔街日报》在报道里也提到,中国仅 2023 年就出口了超过 300 架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翼龙 - 3” 的续航时间突破 40 小时,还能挂载高超音速导弹,而美国的 “复制者” 无人机连基本的飞行稳定性都没解决。 更让美军头疼的是,中国在集群控制技术上已经有了实际应用,2023 年珠海航展上,500 架无人机组成的编队完成了复杂的战术动作演示,这正是 “复制者” 计划想实现却没做到的。 现在 “复制者” 计划的处境很尴尬。国防部虽然没正式宣布暂停,但已经把 2025 年 8 月的部署目标悄悄从官方文件里删掉了。有消息说,美军可能会缩小项目规模,先造 200 架无人机用于测试,而不是当初承诺的 “数千架”。 那些参与项目的硅谷公司也开始撤资,有两家公司已经明确表示要退出,理由是 “看不到商业化前景”。原本想靠 “复制者” 计划夺回无人机领域优势的美军,现在反而陷入了 “投入大、产出少” 的困境,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战略项目,最终可能只能以 “部分成功” 收场。 美军的空、海、陆优势被解放军迎头赶上或者超越。在无人装备方面,中国又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因此,美军的无人机计划,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信源:新华网
韩国博主在外网哭诉:“我小时候,韩国在国际毫无存在感。我出国往往被人误认为是中国
【109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