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在莫斯科遭遇的第二次投毒事件(第一次发生在2024年12月底,

猫眼放映室 2025-10-04 11:44:40

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在莫斯科遭遇的第二次投毒事件(第一次发生在2024年12月底,第二次发生在2025年9月22日左右,两次均被抢救成功),其幕后黑手的猜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 叙利亚现政权(朱拉尼政府) • 动机:朱拉尼领导的新政府需要清除前政权象征以巩固统治,阿萨德的存在被视为对其执政合法性的潜在挑战。9月27日,朱拉尼推动叙利亚法院对阿萨德签发逮捕令,时间点与投毒事件接近,引发外界怀疑。 • 能力:尽管朱拉尼当局被质疑在以色列轰炸面前显得无力,但其麾下的HTS武装组织素有使用化学武器实施暗杀的前科,具备一定的暗杀能力。 • 其他考量:通过投毒向西方递交“投名状”,展示其反阿萨德立场,同时转移国内矛盾(叙利亚90%人口陷入贫困,当局急需寻找替罪羊)。 西方情报机构(以色列摩萨德、美国CIA、英国军情处) • 动机:这些机构长期视阿萨德为眼中钉,希望借机削弱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若阿萨德在俄罗斯监护下出事,可直接打击俄罗斯的国际声誉。 • 能力:这些机构具备跨国暗杀的能力,历史上也有使用毒剂的先例(如摩萨德曾用毒邮票暗杀巴解组织高层)。从能力上讲,可以在莫斯科搞暗杀的,也就这几家。 • 其他考量:通过投毒意图“抹黑俄罗斯政府”,制造俄罗斯背弃盟友的舆论,从而在国际上孤立俄罗斯。 俄罗斯内部势力 • 动机:阿萨德家族据传在俄罗斯存有巨额资产(可能高达20亿美元),对面临经济压力的俄罗斯来说,这些资产若被“充公”将缓解部分财政困难。此外,俄罗斯为保住其在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海军基地等战略利益,可能需要调整政策,与叙利亚新政府接触,阿萨德的存在可能成为外交负担。 • 能力:俄罗斯情报机构历史上曾多次使用毒剂实施暗杀,手法与此类事件有相似之处。且阿萨德在俄罗斯处于“软禁”状态,俄方有机会实施此类行动。 • 其他考量:通过投毒事件,既可以清除阿萨德这一“政治负资产”,又可以避免直接引渡或公开审判带来的国际舆论压力。 综合来看,这三方势力都有一定的动机和能力,但目前均无确凿证据指向任何一方。事件的真相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情报披露才能揭晓,目前的猜测主要基于各方的利益和过往行为模式。

0 阅读:0
猫眼放映室

猫眼放映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