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6日,戴笠喊了50多个名人到汪时璟家吃饭,等他们都落座后,戴笠笑

轩叔观察 2025-10-04 15:25:43

1945年10月6日,戴笠喊了50多个名人到汪时璟家吃饭,等他们都落座后,戴笠笑着说:别急着吃,现在公布汉奸名单,有人开始坐不住了,浑身冒汗。[无辜笑] 日本投降已有两个月,但战后的北平远未平静,那些曾在日伪政权中担任要职的官员,有的躲藏乡间,有的改头换面混入人群,国民政府起初为了迅速接收地盘,曾释放出“戴罪立功”的信号,导致不少汉奸心存侥幸,但民间的怒火无法平息,报纸上连篇累牍刊登“严惩国贼”的呼声,重庆政府感受到了舆论的灼烤。 蒋介石最终将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了戴笠,如何既不打草惊蛇,又能批量抓捕,戴笠想到了设宴诱捕的办法,他需要找一个既有分量、又能让汉奸们放下戒心的人出面召集。 汪时璟进入了戴笠的视野,此人在北洋政府时期曾任财政次长,北伐战争期间暗中给蒋介石输送过军饷,算是有旧情。 沦陷时期他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咨询委员,虽非核心人物,但也算挂了名,日本投降后,汪时璟主动联系军统,希望将功补过,戴笠抓住他这种自救心理,答应只要配合抓捕就既往不咎,实际上早已将他列入逮捕名单。 宴会定在汪宅,邀请函以“共商时局”为名发出,收到邀请的50多人中,不乏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长王克敏、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曾任北洋军阀高级将领的齐燮元等重量级人物,他们看到是汪时璟出面,又想着或许能通过这次聚会打通关系,便陆续应约前往。 当晚7点觥筹交错间,戴笠本人突然出现在宴席上,他穿着便装,笑容可掬地与众人寒暄敬酒,谈笑风生地讲起抗战胜利后的局势,王克敏等人虽然心中疑虑,但见戴笠态度温和,反而以为是来拉拢他们,气氛逐渐热络起来。 9点刚过大门突然被撞开,几十名荷枪实弹的军统特务冲入院内,迅速封锁了所有出口,戴笠站起身,从口袋里掏出一份名单,神色骤然转冷:“诸位,我奉国民政府惩治汉奸条例,今晚在此执行逮捕,名单上的人,跟我走一趟。” 现场一片死寂,有人试图辩解,有人瘫坐在椅子上,还有人想趁乱逃走,但很快被特务按住,王克敏脸色煞白,他曾在华北伪政权中担任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实际控制华北政务达数年之久,王揖唐则是北洋时期的安福系首领,后来投靠日本人,帮助建立伪政权,齐燮元做过直系军阀将领,沦陷后成为日军的座上宾。 这些人在北平城内呼风唤雨多年,如今却像待宰的羔羊被押上囚车,汪时璟看着昔日宾客被带走,以为自己立了功可以脱身,却不料戴笠最后走到他面前:“你也一起走吧。”原来戴笠从未打算放过任何一个汉奸,包括这位充当诱饵的召集人。 同一时期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也在同步行动,戴笠派出的特务队在上海逮捕了汪精卫的遗孀陈璧君,她曾深度参与伪政权的运作,在南京抓获了伪政府行政院长褚民谊,此人是汪精卫的核心幕僚,这些抓捕行动大多采用类似的诱捕策略——或以接洽为名,或以谈判为幌,目的都是避免目标人物提前逃窜或负隅顽抗。 被捕后的审判结果各不相同,王克敏在狱中吞服鸦片自杀身亡,临死前留下遗书称自己“失足千古恨”,王揖唐被判处死刑,行刑前还在狱中写下悔过书,但无法改变结局,齐燮元在南京雨花台被执行枪决。汪时璟虽然协助了抓捕,但因其在伪政权中的履历,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十年后才获释出狱。 这场北平宴会成为战后清算汉奸的标志性事件,它的成功不在于抓捕了多少人,而在于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无论曾经多么位高权重,投敌卖国终将付出代价。 对于经历了八年抗战苦难的中国民众来说,看到汉奸伏法,既是对死难同胞的告慰,也是对民族正义的伸张。 戴笠的这场鸿门宴,本质上是用权谋手段解决政治问题,它高效却也残酷,彰显了战后中国社会急需重建秩序的迫切心态,而那些坐上囚车的人,无论当初是主动投敌还是被裹挟其中,最终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历史不会原谅那些在民族危亡时刻选错方向的人,这或许才是这场宴会留给后人最深刻的教训。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一招瓮中捉鳖真是绝了!戴笠不愧是特工之王,把鸿门宴玩出了新高度。”   “早该清算汉奸了!想想抗战中牺牲的英雄们,这些卖国贼枪毙十次都不解恨。”   “汪时璟也太天真了,跟特务头子讲交情?最后把自己也搭进去了,真是讽刺。”   “看到周作人那段特别唏嘘,一代文豪非要蹚浑水,晚节不保真是文人最大悲哀。”   “说实话老蒋这波操作挺溜,先利用汉奸抢地盘,舆论发酵后再清算,政治手腕真狠。”   “据说当时名单上有个人提前溜了,是因为戴笠故意放走的,不知道是真是假?”    各位觉得,这种“骗捕”汉奸的方式到底算不算正义,如果是你处在当时环境,会支持这样“不讲武德”的做法吗?   官方信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惩治汉奸条例》

0 阅读:1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