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成了中美关系里解不开的死结,中国如果不放开稀土出口,美国就能随时推翻任何之前签的协议,不断给中国找麻烦;可如果彻底开放稀土配额,美国拿到这些关键材料后,增强军备,再回头限制中国,局面也不会更好。 就在榆林美国议员刚送走中国谈判团队后,他又迫不及待地忙着给特朗普出主意,建议说:“要是中国不给稀土,就别让中国飞机落地美国。” 表面上听起来是硬气的策略,但实际上两边都很清楚,这种威胁能压制中国吗?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根本行不通。 事实上,上个月中美刚刚结束关税谈判,中国就宣布对七种重稀土材料出口加以限制,这一举动立刻让美国军工企业和芯片制造厂陷入紧张。 稀土是高科技产业链的重要原材料,从智能手机到军用导弹系统,都离不开它们,美国一旦失去稳定供应,不仅企业生产受影响,整个战略储备也会出现空档。 几天前,特朗普还提议对进口稀土加征高达两百百分比的关税,而议员穆勒纳尔此时又提出了更加激进的做法:禁止中国航班降落美国,不允许销售飞机零件,也不准中国企业在美投资。 乍一看,这三招似乎有很强的压迫力,但实际效果却有限。中美之间的航班已经恢复到每周约一百趟,无论是美国飞中国,还是中国飞美国,数量几乎持平。 一旦贸然停航,不仅商务往来会大受影响,旅游、留学、货运等各类交流也将陷入混乱,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马德里谈判时态度非常明确:不会为了达成协议而轻易让步。 此前,美国已将二十多家中国企业拉入黑名单,又借稀土问题试图施压,这显然是在为下一轮谈判争取更多筹码,而不是希望真正通过停航或限制出口来改变现状。 换句话说,美国议员的提议在舆论上可能起到震慑作用,但在现实中,对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决策影响有限。 相反,如果贸然执行,不仅会扰乱全球供应链,还可能反噬美国本身的高科技产业,使原本已经紧张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 今年五月在日内瓦,关税谈判桌上还透着点和缓气氛,美国看似做出了让步,可没过几天,美国商务部就翻脸,直接甩出一纸AI芯片对华出口禁令。 这套操作把底牌亮得明明白白:这根本不是矿多矿少的问题,而是谁能控制稀土价值链,谁就扼住了现代工业的咽喉。 美国想得很美,打算用自己的看家本领,AI芯片和航空发动机这类高科技产品当筹码,逼中国在稀土上松口,可惜,这套打法这次失灵了,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早已升级换代的对手。 中国已经不屑于只卖土了。通过大刀阔斧地砍掉超过六成的出口配额,它的重心早已转向永磁体这类高附加值成品。 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工业维生素”,是F-35战机隐身涂层和雷达系统离不开的“血液”。 一旦断供,F-35的年产能可能连三分之一都保不住。所以,中国用一套严格的出口许可证制度,精准地卡住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制造业的脖子。 相比之下,美国的技术封锁,比如暂停发动机出口,反而成了催化剂,倒逼着中国加速自主研发,美国的“高科技牌”,算是结结实实地打空了。 眼看施压不成,美国和它的盟友们开始琢磨着“另起炉灶”,搞一条没有中国的稀土供应链,但这事儿,说说容易,做起来太难。 澳大利亚的新矿厂倒是投产了,但产能严重不足,而且挖出来的矿石,大部分还是得乖乖运到中国去精炼,没办法,在美国本土精炼一吨稀土的成本,是中国的数倍,这笔账谁都算得清。 当五角大楼的官员们焦虑地盘点库存,当苹果和特斯拉为供应链发愁,当日本丰田和德国西门子也感受到压力时,大家才猛然惊醒: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时代,过去了。 所以说,中国打出的这张稀土牌,其长远影响,或许不只是在一场博弈中占得上风,而是撬动了全球产业链的规则,催生出一个更加注重安全和自主的国际经济新格局。
美国打压成功?中国GDP降至美国的59%?全球老二的崛起被打断?2024年中国G
【5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