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国际威望非常高,但是你会发现,各国领袖去美国,是想得到尊重;到中国,却是想拿钱。他们内心里对美国是怕,对中国是贪,可就是不怕中国。你们不奇怪吗? 如今的国际政治舞台,早已不是什么陌生的“变脸”大戏,那些东亚国家,在谈判桌上和中国谈得兴高采烈,恨不得把铁路建得更多,货物运输得更快。 但一转眼,到了美国,马上又低声下气、唯唯诺诺,生怕一句话惹恼了那位手握全球金融话语权的大佬,这种前后反差,几乎成了全球政治的常态。 这不是因为各国“没良心”,而是人家的生存压力实实在在摆在眼前,这就像一道艰难的算术题——一边是保命,另一边是谋生。 中国为这些国家提供了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合作,不管是老挝的铁路、马来西亚的铁路,还是湄公河沿线的产业带建设,都在稳步推进。 中国的投资是实实在在的资金与技术,直接推动着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是,中国合作的原则很简单——不干涉内政,不强迫对方按照某些政治标准去做事。 比如说,沙特即使没有和某些国家断交,依然能谈成合作协议,建炼油厂;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从来没有因为政治“附加条件”被推迟。 这种不干涉、不强迫的做法,给了东南亚和其他国家一种安全感,让他们可以放心地在中国的框架下合作,感觉到平等和舒适。 可如果转过头去看美国,逻辑就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每次有国家去华盛顿,哪怕是最亲密的盟友,也得夹着尾巴呢? 原因就在于美国的“拳头”太大,国际金融体系几乎掌握在美国手中。 全球几乎所有的货币结算都得通过美元,任何不听话的国家,资金链随时都可能被断掉。 而且美国的军事基地几乎遍布全球,能够通过制裁和军事压力让对手无处可逃,即便是欧洲的盟友,或者南美的国家,面对美国的压力时,也只能配合“去风险”的叫嚣。 大家心里明白,得罪中国,最多少赚些生意,得罪美国,那可真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所以,哪怕大家心里明白中国是最具潜力的经济合作伙伴,但为了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很多时候也只能在言辞上做做姿态,随声附和美国的政策。 这个反差,常被误解为中国外交太“软弱”,好像不敢强硬地展现大国威严,其实不然。 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会发现这种做法的深远意义:虽然“软”看上去不像霸权主义那样高调,但这种“软”背后却有更强大的韧性。 这种方式的根本,不是用威胁和压迫来让人屈服,而是通过信任、通过不干涉别国的内政,来构建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国想要建立的,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而不是强买强卖。 而这种方式的优势,恰恰在于它的持久性,在这条合作的道路上,其他国家不需要为了迎合中国的政治喜好,而放弃自己的主权。 大家看得见的是中国提供的实际发展机会、市场和技术支持,这种没有附加条件的合作关系,才是真正能够长久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十多年来,中国已经连续稳居许多区域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这背后就是通过“信任”积累起来的合作基础。 不过,信任不是没有底线的,任何合作都需要相互尊重,不能容忍别人把中国的善意当作软弱。 未来,中国不需要像美国那样四处挥舞大棒,但也必须在合作中明确底线,中国愿意分享市场、技术,但前提是合作伙伴要守规矩。 也就是说,合作可以有,但不能让人觉得“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如果某些国家一边拿着中国的经济订单,一边搞着“反华”言论,那么中国完全有权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 我们并不需要谁害怕谁,但也不能让任何人糊弄我们,即便没有手里的鞭子,我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坚定立场,维护我们的利益和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