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是最被低估的我军将领! 31年底董振堂赵博生领导的宁都起义,一下使中央红军增加了1.7万!并成立了红五军团! 宁都起义发生在1931年12月14日,当时国民党第26路军驻扎在江西宁都,董振堂任该军第73师师长,赵博生是军参谋长。 这支部队在蒋介石的调度下正准备参与围剿中央苏区,但部队内部早已对国民党高层的腐败和军事策略失去信心。 更重要的是,中共地下党的工作已经在部队中铺开,一些军官接受了共产党的思想影响,形成了起义的思想基础。 董振堂作为军中德高望重的将领,深知这场战争的真相,也清楚再跟着国民党打下去只是给人当炮灰。他和赵博生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走出那一步——起义,倒向共产党。 这场起义并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仓促决定。从后来的一些党史资料可以看出,董振堂早在1930年就开始关注红军的动态,也与苏区方面保持了接触。 宁都起义的成功,不仅因为策动者自身的军事素养和政治判断,更因为这支部队基础扎实、军心稳定。 起义当天,董振堂带领部队控制了宁都县城,迅速与红军会师。中央苏区获得了大批兵员、武器、弹药,这对当时正处于敌强我弱局势下的红军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宁都起义之后,起义部队被改编为红五军团,董振堂任军团总指挥,林彪为政委。注意,这可是林彪第一次担任军团政委,而董振堂则成为红军高级将领中的一员。 红五军团在之后的反“围剿”战斗中屡建奇功,尤其在第三次反“围剿”中表现突出,狠狠打击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策略。 很多人以为是林彪带着红五军团打出了名声,实则不然,真正的主心骨是董振堂。林彪当时还年轻,更多是在学习和配合,而董振堂凭借多年军旅经验和极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带领部队迅速完成转型,从一支起义部队成长为红军主力。 可惜的是,董振堂的光芒被历史尘封得太久。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后来在长征途中没有完成全程。 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川西时,红五军团在强敌围追堵截下损失惨重,董振堂也在战斗中牺牲。 有人说这是他被边缘化的根本原因,甚至有人提出他与中央红军的战略不合而遭到削权,这些说法固然有争议,但无论如何,他的牺牲对红军来说是巨大损失,而他的事迹也因此被长期忽视。 说到底,董振堂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打仗、讲原则、不张扬”。他不像有些将领那样擅长宣传,也缺乏政治资源去“包装自己”,但他是真正把战斗力和军队建设放在第一位的人。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红军不是靠空喊口号,而是靠一场又一场硬仗打出来的。可惜后来的宣传体系往往更重视政治标签,像董振堂这样既没有留下系统著作,也没能参与后期政权建设的将领,就很容易被历史的光环所遗漏。 我们今天回头来看这个人,不能只看他“起义了”“带兵了”“牺牲了”这几个关键词,而要看到他在红军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从一个高级军官毅然起义,到带领部队在红军中站稳脚跟,再到在长征途中战死沙场,董振堂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他没有政治上的强势背景,也没有后来的高层关系网,靠的是实打实的军事能力和人格魅力。如果这样的将领还不能被更多人记住,那我们的历史记忆就真的缺了一块重要拼图。 素材来源:跨越80年的记忆|董振堂:踏上生命的远征 2025-09-02 14:31·纵览新闻
董振堂是最被低估的我军将领! 31年底董振堂赵博生领导的宁都起义,一下使中央红军
风城高山
2025-10-06 15:31:44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