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冬天,警笛声划破了浙江一个小镇的宁静。警察冲进一间木屋,把一个在家干活的小木匠抓走。让人意外的是,这人非但不害怕,反而松口气,说了句让所有人都愣住的话——“报应来了”。 这不是电影,也不是小说,而是一段在地方档案里反复出现的真实往事。十四年,他没出过门,连邻居都忘了他长啥样。警察出手那一刻,一桩被尘封的旧案,也跟着浮出水面。 1956年1月,浙江东南的一个县,冬天潮冷,街上多是收工的木匠和挑柴的农人。那个年代,木匠还算吃香,谁家盖房、修门、做柜子都要请。 镇口那间小屋里,一个叫周进的人正在打磨桌腿。屋里光线昏暗,门口挂着厚厚的帘子,谁都不知道这屋的主人已经十四年没出过门。 周进四十出头,个子不高,背微驼,手里那把刨子磨得比刀还亮。他平时不与人来往,除了妻子偶尔买菜,没人见过他在街上。 邻居说他怪,说他怕光,也有人说他得罪过人,不敢露面。可没人真查过他是谁。镇子小,八卦多,时间久了,也就没人提。 那天早晨,一辆吉普车停在镇口,下来几名警察,穿着棉衣,肩上绑着枪。镇上人都围过去,想看热闹。 警察没理,拿出一张泛黄的通缉令,照片模糊,名字看不清,只能辨出一个木匠的模样。有人凑过去说:“这人啊,像极了那家不出门的周木匠。” 警察没犹豫,直奔那栋木屋。屋门紧锁,敲了几下没人应声。砸开后,屋内飘出木屑味,一个人正低头刨木头。听到动静,他抬起头,看清来人后,脸上没慌乱,也没辩解,只是叹了口气,说:“报应来了。” 警察愣了一下,把他带走。邻居看着他被推上车,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特务,也有人说他害过人。可谁也没想到,这个看起来老实的木匠,竟背着一桩14年前的命案。 回到县公安局,档案堆在桌上。那是1942年的一宗命案,案发地就在这个镇。受害者是一位地主家的账房,姓陆,死在河边,头部被重物击碎。凶手一直没找到,案件也就被搁置。 直到1955年底,当地公安在清理旧档案时,重新翻出这宗案子,发现案发当天有个帮工失踪,名字叫周进。 有人说他战乱时逃了,也有人说他死了。没人想到,他就在镇上活得好好的,还当了木匠。那份失踪报告上写得清楚:周进,木匠出身,三十岁左右,案发后人间蒸发。 审讯开始时,没人能想到这案子会这么快有突破。周进坐在审讯室里,面无表情。问他有没有杀人,他点头,说:“打过。”再问原因,他低声说:“那天他要我去账房修椅子,骂我拿错木料,一棍打过去,人就倒了。那会儿天下乱,逃了。” 一句话,案情全通。警察查了现场旧记录,尸体特征与供述一致。连河边遗落的凿子,也和他常用的一样。审讯员看他神情平静,问他为何潜逃这么久不走远。他说:“走远要假名,麻烦。不出门,就没人知道我在这。” 这句回答,让人背后发凉。 十四年,他真的没出过门。邻居家孩子从出生到成亲,从没见他在街上。妻子买菜、烧饭、收活,全自己扛。他只在屋里做木工,靠人送活来养家。有人打趣说他“闭门修行”,可谁能想到,这所谓的隐居,是一场逃亡。 消息传到镇上,炸了锅。有人跑去河边看案发地,还有人翻旧账房的遗物。那条河,早被泥沙填了半截。镇里老人摇头,说那年乱世,打死人不稀奇,可躲十四年,还能娶妻生子,这胆子不是一般的大。 公安调查妻子的身份,发现她三年前嫁入此地,户籍写的“再婚”,对丈夫过去一问三不知。她说只知道男人老实、手艺好,从不外出。那天警察带走人时,她哭得撕心裂肺,却也没说一句求情。 旧案终于结案,文件盖章、归档。周进被押赴刑场,临走前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躲得了人,躲不了心。” 镇子又恢复平静,只有那间木屋,一直没人住。屋里堆满木料,桌上有一块未完工的椅子,脚下的木屑像积雪。有人去看,说空气里还有木头香,可没人敢多待。 那年冬天冷得出奇,河面冻了薄冰。有人说,这场雪下得正好,把旧债都埋
1975年,12岁的刘玉璞正在洗澡,醉醺醺地父亲发疯般地踹开门,冲进浴室里,死死
【15评论】【8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