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第一枪:1931年9月18日,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是时任东北军驻沈阳北大营陆

繁梦间 2025-10-06 20:12:23

抗日第一枪:1931年9月18日,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是时任东北军驻沈阳北大营陆军第7旅第620团团长的王铁汉! 1931年9月18日的那个夜晚,沈阳北大营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近八千名中国士兵,面对区区五百多名日军的进攻,接到的最高指令竟然不是战斗,而是“挺着死”。 这道命令,将一个巨大的军营割裂成了两个毫不相干的世界。 一个世界在指挥部里,张学良受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思想影响,做出寻常挑衅的误判。 命令经由参谋长荣臻层层下达,内容冰冷得不近人情:“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 另一个世界,则是炮火连天的前线,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以炸毁柳条湖铁路为借口,用猛烈的炮火撕开了北大营的宁静。 士兵们被这道命令捆住了手脚,枪械库上了锁,钥匙也被收走,他们真正成了待宰的羔羊。 日军冲入营房,用刺刀扎向手无寸铁的中国军人,用机枪扫射躲在床下的士兵,遵守命令的619团和621团伤亡极其惨重,所谓的“为国牺牲”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屠戮。 在这片混乱和绝望中,一个年仅24岁的团长王铁汉,成了命令链条上即将崩断的一环,他的第620团被夹在两个崩溃的友邻部队中间,承受着巨大的侧翼压力。 电话线一度被炸断,他与上级失去了联系,当线路终于接通,传来的却是那道荒谬的“不抵抗”指令。 他对着代理最高指挥的参谋长赵镇蕃,发出了撕心裂肺的质问:“如果继续这样,国格、人格将何以维持!” 这声质问,敲开了僵化指令的一丝裂缝,在短暂商议后,王铁汉没有再等待遥远的上级批准,他清醒地意识到:“再不打,我们全团都得死在这儿!” 他果断下令,目标不是决一死战,而是突围,他告诉士兵,依托营区的围墙还击,等敌人靠近了再打,不要浪费一颗子弹,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终于发出了怒吼。 这一夜620团的有限还击,击毙了包括中队长新国六三在内的25名日军,另有20余人受伤。 次日凌晨五点,他们成功撤离,成为北大营唯一成建制突围的部队。 这一枪,不仅为他的弟兄们杀出了一条生路,也在王铁汉的心里留下了一生无法磨灭的烙印。 多年以后,王铁汉去了台湾,官至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主席,晚年编撰《东北军史略》时,每当写到北大营那个血色的夜晚,他的手都会控制不住地发抖,老泪纵横。 他也曾数次重返沈阳,回到那片伤心地,1947年他和老友阚朝玺故地重游,指着营区里那些杨树,对司机李明德说,当年每棵树都留着三个枝杈,那是他们反击时的掩体,说着说着,老将军们就忍不住流下眼泪。 1948年他又和马占山将军同访北大营,想到当年八千将士面对几百敌人却不战而退的耻辱,两位老将悲愤地拍着大腿,泣不成声。 那一枪早已超越了一次单纯的军事违抗,它打破了“不抵抗”的沉闷,像一个信号,向国人证明了,即便身处绝境,中国人的骨子里依然有血性。 这种精神,后来激励了无数士兵奋起抗争。 王铁汉的那声质问与还击,在僵化的命令体系上划开了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这道裂痕关乎军令,更关乎尊严。 也正因如此,那一夜的枪声,才会在历史长河中,获得永恒的回响。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谢謝謝謝

谢謝謝謝

1
2025-10-06 21:03

英雄汉[点赞]

猜你喜欢

繁梦间

繁梦间

不被定义,庆幸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