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科院院士陈彪要去开会。出门前,他关心地对妻子说:“外头很冷,你就别出门了。”没想到,他这一走竟然失踪了,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1993年11月的南京,天还没亮,街上寒风直钻脖子。 陈彪像往常一样起得很早,晨练完,吃了口早饭,穿上那件深灰棉袄。 他收拾好帆布包,里面是刚整理完的太阳黑子观测资料,还有一支用了多年的英雄100钢笔。 临出门前,他叮嘱妻子:“外头冷,别出门。” 谁也没想到,这成了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 他要去南京大学开会,那是一条走了无数遍的熟路,从中科院土壤所宿舍骑车十五分钟就能到。 可那天,他没能抵达会场,八点半会议开始,九点还没影子。 电话打到家里,妻子说他早出门了。 会议现场一片慌乱,研究生冲出去沿路找,老师挨个问路口的交警、商贩,没人见过他。 连那辆凤凰牌自行车,也像蒸发了一样。 陈彪可是全国都知道的大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太阳物理领域的奠基人。 几十年扎在天文台里,观测、计算、校对,一天都不懈怠。 他拒绝国外的高薪邀请,说“太阳是全人类的,但我属于中国”。 同行叫他“中国太阳的守望者”。 可就是这么一个一丝不苟的人,竟在一段十五分钟的路程上,彻底失踪。 警方很快介入,南京市公安局、北京中科院、国家安全部门都行动起来。 有人说他可能遭遇事故,于是警察带着潜水员去玄武湖、秦淮河搜。 有人说他可能被绑架,于是公安查了所有报警电话。 有人怀疑他突发疾病,医院、太平间、急诊室挨个排查。 甚至铁路、航班、口岸的出入境记录也被一一核对。 结果:零线索。 没有目击者,没有物证,连那辆车、那支笔、那个包,全都不见了。 当年技术有限,没有摄像头、没有监控,找人全靠眼睛。 三百多名警力地毯式搜遍南京,紫金山林区翻了三遍,连下水道都探查过,依旧一无所获。 有人提出他是不是被“秘密调走”,参与国家级保密项目。 但那年他已七十岁,不太可能再被派到一线。 也有人幻想,他也许是主动离开,想独自隐居,可他连身份证都没带走,银行账户从此没动过一分钱。 陈彪的妻子郝文英那时还抱着希望,天天坐在门口等。 有人劝她搬家,她摇头:“他回来,得知道家在哪。”那盏昏黄的门灯,整整亮了十年。 直到后来,她眼睛也看不清了,还坚持让人给那灯泡换新。 她相信,总有一天门会响起,可门没响过,风一阵阵吹进来,什么都没带回来。 陈彪的失踪,不只是家庭的噩梦,也让中国太阳研究陷入停滞。 他主持的“太阳磁场精细结构计划”被迫中断,《太阳活动周期预测手册》也停稿。 他留下的手写笔记密密麻麻,字迹整齐得像排兵布阵。 那是他几十年心血的结晶。 后来项目组尝试重启,可没人能像他那样精准计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之后的几十年,人们一直在追问,一个院士,能凭空消失吗? 各种离奇猜测满天飞,有人说他被国际情报机构绑走。 有人甚至编出“外星人绑架”的故事,还有人把这案子和几年后的“刁爱青案”硬扯在一起。 可这些传言,终究只是民间的想象。警方反复排查,没有任何确凿证据。 2003年,他们用金属探测器重新搜索路线。 2018年,又调取了上万张历史照片用人脸识别筛查。 依旧是空。 一个人,连带着他的一身学问,像被时间吞噬。 他的同事说:“他研究太阳一辈子,却被黑暗吞没。” 科学家追求真理,陈彪也是,他信奉规律、信奉理性,可最后,他自己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 这谜题没有终点,像一场被宇宙藏起的日食。 如今,南京大学天文楼的会议室墙上,仍挂着他的照片。 紫金山天文台每年都会有人献花,那张照片上,他戴着厚厚的眼镜,笑得温和。 没人知道他那天到底去了哪。 也许走错了一个街口,也许只是被一场意外吞噬。 也许他只是想让自己也变成一道永远无法观测的“黑子”。 他一生仰望太阳,却最终消失在晨光里。 这世上最讽刺的事,大概就是,一个研究光的人,最后连影子都没留下。
1993年,中科院院士陈彪要去开会。出门前,他关心地对妻子说:“外头很冷,你就别
历史不陌生
2025-10-07 07:33:44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