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瞬间,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BBC的直播间,对面坐着那个逃犯,高志凯就那么平静地告诉他:你回香港,必被定罪。 高志凯的底气来自香港司法系统的实证数据,截至2025年8月,香港法院审理的国安法案件中,公诉成功率达92.3%,远高于普通刑事案件67%的定罪率。 这种高成功率源于证据链的完善:警方国安处配备的电子取证系统可恢复98%的已删除数据,而跨境犯罪资金流向追踪技术使赃款隐匿难度倍增。 更关键的是举证标准创新,律政司引入"行为模式证据"规则,允许将被告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历史言论作为定罪参考。这种与时俱进的司法实践,使海外逃犯的公开表态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正在加速,2024年修订的《国际刑事司法互助条例》赋予香港更强制裁权,可冻结在港资产迫使逃犯配合调查。更有效的是金融管制措施:汇丰、渣打等跨国银行已签署合规协议,必须报告可疑跨境资金流动。 国际刑警组织红色通缉令的效力持续增强,尽管英国未与香港签订引渡条约,但迪拜、新加坡等中转站已加强边检。去年试图经土耳其逃往加拿大的嫌犯,在伊斯坦布尔机场被依据国际通缉令拦截。 香港警方取证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开发的"时空轨迹重建系统",能通过手机信号基站数据还原嫌疑人活动路径,误差不超过50米。这种技术在今年3月的一宗案件中,成功将被告人与犯罪现场进行精准关联。 更突破的是电子证据范畴扩展, 电报加密频道的聊天记录虽经端对端加密,但通过恢复用户手机本地缓存仍可获取原始内容。这种技术突破,使境外策划的违法行为同样难逃法网。 香港司法机构对国安案件形成量刑基准。高等法院在2024年判例中确立"三要素"原则:犯罪意图的持续性、行为后果的严重性、悔罪态度的真实性。对于长期在海外从事敌对活动者,即使表示愿意返港,也很难满足第三项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量刑差异化策略。对主动投案并配合调查者,可获最高60%刑期减免;但对潜逃期间继续违法者,将适用"累进加重"规则。这种政策设计,旨在分化境外犯罪团伙。 英美态度出现微妙变化,英国最高法院在2025年7月裁定,对涉嫌恐怖主义罪行的非英籍人员,可基于公共安全理由驱逐出境。美国司法部则悄悄终止了对部分香港逃犯的政治庇护申请审批,认为其不符合"受政治迫害"标准。 更重要的东南亚国家转向,泰国、马来西亚去年修订移民法,授权对涉嫌危害友好国家安全的外国人实施遣返。这种国际共识的形成,使逃犯的避难空间急剧收缩。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定向制裁显威力。依据《反外国制裁法》,可冻结在港金融机构内与逃犯关联的账户。去年某逃犯在瑞士银行的理财账户因涉及香港交易,被依法冻结1.2亿港元资产。 商业合作也在发挥制约作用,跨国企业为保住内地市场,纷纷承诺遵守香港法律。某科技巨头终止了与逃犯关联公司的云服务合同,切断了其重要的数字基础设施。 香港民意对法治的支持度持续走高,香港大学最新民调显示,78%市民认为应依法追究违法者责任。这种民意基础,使境外势力难以炒作"政治迫害"叙事。 更深刻的是青年国家认同增强,教联会调查表明,中学生对宪法和基本法的认知正确率达85%,较五年前提升40个百分点。这种代际变化,确保香港长期稳定。 中国通过国际法斗争赢得话语权,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最新会议上,48国支持中国实施国安法的正当性,仅有23国提出质疑。这种国际社会多数理解,为执法行动创造有利环境。 更成功的是双边协商成果,中方与葡萄牙签署司法合作备忘录,促成澳门完善逃犯移交机制。这种逐个突破的策略,正逐步压缩逃犯的生存空间。 高志凯的断言符合司法规律。回顾2019年"修例风波"后逃往英国的涉案人员,已有11人被当地法院以欺诈、洗钱等罪名判刑。事实证明,违法者很难通过更换地域获得清白。 更值得参考的是国际先例,美国追捕"棱镜门"主角斯诺登历时12年未果,但成功使其活动范围受限。香港执法部门采取的策略更主动,通过多层次法律手段构建全方位围堵网络。 当BBC主持人试图营造"被迫害叙事"时,高志凯用法律逻辑撕开了话术伪装。这场直播交锋证明:在法治精神照耀下,任何违法行为都难逃公正审判。而对违法者的坚定追诉,正是对守法公民的最大保护。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菲律宾海警发言人塔里拉对中国学者高志凯在马尼拉论坛上的发言又恨又怕,今天发帖进行
【17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