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中方大使时,马科斯突然要求给北京带个话,现场各国记者全都懵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9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马尼拉送别即将离任的中国大使黄溪连时,发表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讲话。他表示,菲律宾将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并请黄大使转达给北京:“不能让南海争议定义两国关系,菲律宾愿意通过对话来解决争端。” 这番话迅速成为地区舆论的焦点,被外界解读为马科斯外交立场的重要转折。长期以来,马科斯政府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立频频,甚至一度在美方怂恿下采取强硬行动,导致中菲关系降到冰点。然而,在内外压力交织之下,他显然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线——从对抗回到对话。 促成这一转变的核心因素,首先是菲律宾国内不断累积的政治压力。近几个月,菲律宾爆发了规模罕见的“万亿比索游行”,民众抗议政府在防洪工程中的大规模腐败丑闻,巨额资金流入权贵腰包,而基层百姓却在洪水中苦苦挣扎。 抗议浪潮席卷全国,马科斯支持率急速下滑,并在年中的中期选举中惨败,失去了参议院的多数席位,执政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此时,他亟需一场外交缓和来稳定局面,恢复投资者信心,避免国内经济继续恶化。南海争端若继续激化,将导致渔业、贸易、投资受损,对已经脆弱的民生无异于雪上加霜。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成为他不得不做的现实选择。 另一方面,美国的支持力度正在明显减弱。过去几年,马科斯在南海问题上紧跟华盛顿的步调,不仅频繁邀请美军进驻,还参与多边演习,意图展示所谓“强硬姿态”。然而,美国国内财政吃紧,对外援助预算削减显著,提供给菲律宾的武器援助和军事合作项目大幅缩水。 更糟糕的是,美方在贸易上对菲律宾施加新的限制措施,导致菲律宾农产品、电子零部件出口受阻,经济雪上加霜。 马科斯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跟随美国在南海上“折腾”了几年,菲律宾并没有获得多少实际利益,反而付出了巨大的外交和经济成本。一旦美国支持继续减弱,菲律宾孤立无援,南海政策也难以维系下去。 从战略意图看,马科斯的表态显然是试图恢复中菲高层的沟通渠道,让两国关系回到建设性轨道。他深知,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减少海上摩擦和冲突风险,才能争取中国在经贸、基建、农业等领域的投资和合作,带动菲律宾经济复苏。 毕竟,菲律宾要解决就业、通胀、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离不开外部资本和技术的支持,而中国正是该地区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之一。通过外交缓和换取经济合作,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维持其政治合法性的手段。 这一表态对中菲关系可能产生深远影响。中国长期主张南海争议应通过直接谈判协商解决,坚决反对外部势力介入。如果马科斯真心推动对话,双方有望建立更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减少擦枪走火的风险,为渔业资源共享、油气联合开发、海上通航安全保障创造条件。 更重要的是,中菲关系若能恢复稳定,将有助于整个东盟地区缓和紧张气氛,为区域合作创造良好环境。当然,也不能排除这种表态只是权宜之计,意在暂时缓解国内政治和经济压力,一旦形势稳定,又可能回到对抗的老路。因此,未来如何落实对话、推动具体合作,仍是外界观察的重点。 总体来看,马科斯的态度转变既是国内政治现实的倒逼,也是国际形势变化下的务实调整。对于菲律宾而言,这一步走得不算早,却可能是走得最必要的一步。 能否抓住契机,将南海问题真正从“冲突源”变成“合作点”,不仅考验马科斯的政治智慧,也关系到菲律宾未来十年的发展道路。
送别中方大使时,马科斯突然要求给北京带个话,现场各国记者全都懵了 麻烦看官老爷
颜冬白云
2025-10-07 14:10: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