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从某种

云海澄碧翠 2025-10-07 14:53:55

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从某种程度而言,众多外贸企业倒闭,实则是我们将西方工业逐步挤出市场的有力佐证。 海关统计的顺差只看出口减进口的货物总值,它不会告诉你这些货物的技术含量。宏观数字的增长,其实掩盖了价值链内部残酷的“大换血”。 真正拉动顺差的是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这类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新三样”,机电产品已经占到出口的六成。 过去我们赖以生存的服装、玩具、家具,利润薄如刀片,如今更是被越南、孟加拉的低成本优势和国内持续上涨的人工租金双面夹击,生存空间被挤压到窒息。 一个高科技工厂的产值能顶几十个传统小厂,一辆车的利润更是远超几百件衬衫。但这条新赛道的门槛太高了,技术和资本的鸿沟,让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产业换轨最直接的冲击,是把无数普通工人推向了悬崖。焊接机器人一来,一大片焊工就得走人;自动化生产线跑起来,需要的只是几个懂系统的技术员。制造业对普通工人的需求,简直是断崖式下跌。 这股失业潮正从沿海蔓延到四川、河南这些劳务输出大省,形成了一股无奈的返乡潮。那些四五十岁、只会踩缝纫机的工人回到家乡,却发现新兴产业园里要的是会编程、懂操作系统的年轻人。他们的技能在一夜之间迅速贬值。 这已经不是熬一熬就能过去的周期性失业,而是岗位永久性消失的结构性危机。有个被辞退的工人说,现在连找个保洁的活儿,都开始要求会操作智能设备了。 职业学校虽然拼命增设机器人这类新专业,但教材更新的速度永远追不上技术迭代的脚步,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这个巨大的技能鸿沟。 在这场变革中资本和权力成了最强的“加速器”。银行和资本市场最现实,它们根据新的风险模型,把钱精准地投给高科技企业,同时收紧了对传统制造业的信贷,这无异于“断奶”。 地方政府则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扶持传统企业吧,怕错失升级的未来;任其倒闭吧,眼前的税收和就业压力又扛不住。 而从全球看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崛起,正实实在在地抢占欧洲、日本在机械、汽车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我们内部这些低端企业的倒闭,恰恰证明了我们在全球竞争中正在挤压对手。 顺差增长和企业倒闭,本就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中国制造的未来不只取决于能否在价值链顶端站稳,更取决于我们能否为这巨大的转型阵痛,提供一个足够坚实的缓冲垫。 高附加值产业赚来的钱必须反哺社会,为那些被时代甩下的人提供失业保障和有效的技能再培训。 德国的“转型基金”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能否建立起这样的社会安全网,决定了我们最终能达到的高度。

0 阅读:388

猜你喜欢

云海澄碧翠

云海澄碧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