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们已下定决心,美国若不明确提供军事安全保障,台湾将发展核武器自保?美国《外交政策》副主编巴默以“台北该如何应对华府”为题警告,若台湾最终无法再信任美国作为安全伙伴,得不到安全保障,可能会开始认真讨论重启核武计划。 美国学者巴默这篇看似学术探讨的文章,实则是向两岸关系投下的一颗战略试探弹。当"台湾核武"这个禁忌话题被摆上台面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学术自由,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极限施压。 这位常年与美国防部保持密切关系的学者,选择在赖清德即将访美前夕释放这一信号,时间点的选择绝非偶然。更值得玩味的是,文章通篇使用"可能""或许"等模糊措辞,既达到了投石问路的效果,又给各方留有余地。 台湾发展核武器并非新鲜话题。早在1988年,台湾就曾因秘密研发核武遭美国强制拆除核设施。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张宪义带走的不仅是技术资料,更是台湾的核武梦。这段被尘封的历史如今被重新提起,说明某些势力正在玩火。 朝鲜历经六次核试验才具备初步核能力,期间承受了史上最严厉制裁。台湾若效仿,将面临比朝鲜更严峻的国际环境。大陆的反制措施绝不会仅限于经济制裁,这点台湾政治人物心知肚明。 核武器不是有铀矿就能造出来的玩具,台湾目前连基本的核燃料循环能力都不具备,所有核材料依赖进口。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台湾连克量级的核材料流失都会触发警报。更别说浓缩铀需要的离心机群,这种大型设施根本无处隐藏。 台湾大学核工所的老教授私下透露,台湾最后一次核武研究停留在1980年代水平。如今连维护核电站的人才都青黄不接,更别说跨越式发展到核武研发。这就像让小学生解微积分,不是想不想的问题,是根本做不到。 巴默文章表面是"关心台湾安全",实则是美国对台政策的两手策略。一方面通过学者放风试探大陆底线,另一方面借机向台湾兜售更多军火。美国军火商去年对台军售额突破200亿美元,这笔生意可比核保护伞实惠得多。 更阴险的是责任转嫁,美国通过学者之口暗示"台湾可能拥核",将来若台海生变,就可以把祸水引向"台湾冒险"。这种提前甩锅的套路,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早已玩得炉火纯青。 国防部发言人数次强调,任何形式的台湾拥核企图都将触发《反分裂国家法》。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部署。火箭军多个导弹旅的靶标设置,一直包含"核设施定点清除"科目。 更关键的是情报能力,大陆在台海区域布建的天基红外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异常热源。核设施运行产生的高温根本无处遁形。这种监控密度下,台湾连核材料走私都难以实现。 联合国安理会第1172号决议明确反对核扩散。台湾若启动核计划,将立即遭到五大常任理事国一致反对。特别是美国,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保管国,绝不可能公然支持核扩散。 更现实的是周边国家态度,日本、韩国这些美国盟友,绝不会容忍身边出现新的核行为体。当年朝鲜核试验时,日本连夜部署爱国者系统,若台湾拥核,反应只会更激烈。 台湾民意基金会最新民调显示,73%民众反对发展核武器,主要原因不是道德顾虑,而是害怕引火烧身。台湾民众清楚记得1996年台海危机时股市崩盘的惨状,更明白核挑衅的后果不是台湾能承担的。 就连最激进的政治人物私下也承认,核武话题只能用来拉选票,真要做就是政治自杀。这种"说做两张皮"的把戏,早就被选民看透。 若台湾真的跨过核门槛,大陆的反制将是立体的。经济上可能启动《对外贸易法》全面封锁,军事上不排除启动《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国际上将推动联合国制裁。这种全方位打击,台湾经济撑不过三个月。 更致命的是精准打击能力,大陆的电磁脉冲武器已实战部署,可瘫痪电子系统而不伤及平民。这种非对称手段,使大陆在应对危机时有更多选择。 特朗普政府目前的台海政策重在"可控紧张",而非真正摊牌。美国智库最新兵推显示,若台海爆发核危机,美国将面临是否动用核保护伞的两难选择。这种抉择带来的战略风险,美国不愿承担。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近期将太平洋舰队演习区域后撤200海里。这种保持安全距离的做法,暗示美国并不准备为台湾冒核战争风险。 台湾最可行的安全之道,是回到"九二共识"框架。2008-2016年的两岸关系实践证明,和平发展才是最佳保障。大陆的市场经济规模已超美国,台湾分享发展红利的空间更大。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教授说得实在:"台湾与其幻想核武器,不如好好经营两岸共同市场。大陆游客每年给台湾带来2000亿新台币收入,这比什么安全保障都实在。" 核武器不是台湾的救命稻草,而是催命符。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挟洋自重没有好下场,拥核自保更是死路一条。台湾政治人物应该明白,真正的安全在于认同祖国、融入发展,而不是抱着虚幻的核幻想走向毁灭。 大陆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维护国家统一,更有诚意保障台湾同胞的福祉。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台湾必须认清现实,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赖清德们已下定决心,美国若不明确提供军事安全保障,台湾将发展核武器自保?美国《外
折奉
2025-10-07 15:26: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