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后,儿子吴应熊仍留北京。他是康熙的姑父,娶了皇太极之女和硕恪纯长

没睡醒的芭比 2025-10-07 22:45:46

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后,儿子吴应熊仍留北京。他是康熙的姑父,娶了皇太极之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总以为父亲反了,朝廷最多关他,不会杀他。 可康熙没留情面,直接下旨处死吴应熊,连他 13 岁的儿子吴世霖也没放过。 康熙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午时,北京菜市口。 囚车碾过青石板路,人群纷纷避让。车里穿囚服的是前额驸吴应熊,头发散乱,死死盯着身边戴枷的儿子吴世霖。 谁也想不到,这位皇亲国戚会这样死,根源全在他父亲吴三桂身上。 吴应熊的悲剧,二十年前就定了。 顺治十年,13 岁的吴应熊被召进北京,娶了同龄的和硕恪纯长公主(即建宁公主)。 这是孝庄太后主婚的政治联姻,表面是满汉和好,实际是清廷牵制吴三桂 —— 当时吴三桂刚引清军入关,封平西王却手握重兵,留他嫡子在京当额驸,就是做人质,和历代质子制衡的法子一样。 婚后吴应熊忘了人质身份,住在西单石虎胡同额驸府,锦衣玉食。朝廷先后封他三等子爵、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又升少傅兼太子太傅,官路顺畅。 他和公主生了四子二女,长子吴世霖在京长大。二十年里,父亲是云南藩王,自己是皇亲,他总觉得就算父子立场不同,亲情能保平安。 这错觉在康熙十二年碎了。 那年七月,72 岁的平南王尚可喜请辞养老,康熙不仅同意,还下令撤平南藩。消息传到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被迫跟风请撤,吴三桂陷入两难。 他在云南镇守 14 年,本想效仿沐英世代留任,却没料到 19 岁的康熙早想解决三藩。他假意请撤,暗中联络旧部、造兵器,准备造反。 吴应熊起初不知情,直到十月,云南密使深夜送来信,让他带家人逃去云南。 吴应熊犹豫了,拉着密使问:“父亲真要反?朝廷待我不薄,康熙还封我太子太傅,怎会容不下吴家?” 密使急道:“王爷兵马已备,再不走就没命了!” 他犹豫是有原因的:在北京二十年,亲友遍布,家人习惯京城生活,逃去云南不易;更重要的是,他信 “皇亲” 身份是护身符,觉得自己没参与谋反,朝廷不会杀他。 可他低估了康熙的决心。早在吴三桂请撤藩时,康熙就对大臣说:“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 吴三桂没起兵前,康熙已派佟国维监视额驸府,还截获了吴应熊的密信 —— 他虽没谋反,却把朝廷撤藩部署告诉父亲,还悄悄送庶子吴世璠去云南。这通敌证据,成了杀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杀巡抚朱国治,自称 “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 “反清复明” 起兵。 一个月内,贵州、湖南失守,耿精忠在福建、尚之信在广东响应,半个中国落叛军手里。消息到北京,朝堂争论怎么处置吴应熊。 索额图反对杀他:“吴应熊没参与谋反,杀了伤皇室脸面,留着能牵制吴三桂,还能当谈判筹码。” 不少大臣附和,毕竟清军初期老打败仗。 兵部尚书明珠反驳:“吴三桂野心大,不会因儿子收手,杀他才能显朝廷平叛决心!”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时,康熙拍桌起身:“吴三桂敢反,就是算准朕顾亲情!今天饶了他,明天更多人学样造反,百姓遭殃谁担责?乱臣贼子,按律处置,朕不徇私!” 吴应熊的结局就此定了。 消息传到额驸府,吴应熊瘫在地上喃喃:“不可能,皇上怎会绝情?我是他姑父啊……” 公主哭着换上黑衣,直奔慈宁宫求孝庄:“皇祖母,救救应熊和世霖,他们是无辜的!” 孝庄老泪纵横,却没办法。刚好康熙来请安,在殿外听到哭声。 他进殿给孝庄磕头,再向公主单膝跪下:“姑姑的苦我知道,但前线将士在流血,吴三桂嚣张,不杀应熊叛军更疯狂,百姓会家破人亡。我只能选江山,求姑姑体谅。” 公主这才明白,皇权面前没亲情。 康熙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圣旨下达:“吴应熊、吴世霖处绞,其余幼子免死入官。” 绞刑算给了皇亲体面。刑场上,吴应熊看着发抖的儿子,哭着说:“是爹天真,害了你……” 监斩官念完吴三桂罪状,绞索收紧,吴应熊没了气息。消息进宫,公主当场昏死,醒来后形同槁木。 云南的吴三桂正设宴庆功,得知儿子、孙子死讯,酒杯摔碎,喷血瘫倒:“今日真是骑虎难下!” 丧子之痛让他放弃议和,率军北进,一度打到长江,却也加速败亡。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五个月后病死,孙子吴世璠继位,康熙二十年兵败自杀。清军破昆明后,吴三桂被剖棺戮尸,吴氏覆灭。 公主的悲剧没结束。康熙虽赏她金银、修府邸,却补不了她失去亲人的痛。 之后三十年,她独居空荡荡的额驸府,再没欢声笑语。康熙四十三年,63 岁的公主在孤独中去世,成了三藩之乱最无辜的牺牲品。 吴应熊的死,是皇权博弈的必然。他错把政治联姻当护身符,忘了绝对权力面前,亲情、身份都没用。

0 阅读:114
没睡醒的芭比

没睡醒的芭比

没睡醒的芭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