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朱棣将姚广孝的遗书,递给孙子朱瞻基。他打开一看,吓得目瞪口呆。上面赫然写着:明朝百年内,将有三大巨变。每一变,都是血光之灾。 说起明朝开国后那段权力更迭的乱局,得从姚广孝这个人说起。他本是元末苏州人,早年出家当和尚,法名叫道衍,精通阴阳术数和兵法。洪武年间,朱元璋分封儿子们当藩王,朱棣被派到北平当燕王,姚广孝就跟了过去,当了军师。两人关系铁得很,姚广孝帮朱棣练兵备战,分析时局,朱棣也信他信到骨子里。靖难那会儿,姚广孝是幕后推手,出了不少馊主意帮朱棣打天下。朱棣后来当了皇帝,封他为僧录司左善世,让他管全国和尚,还让他参与修《永乐大典》和重修《明太祖实录》。姚广孝到1418年才死,活了八十四岁,朱棣给他追封荣国公,谥号恭靖,甚至说自己死后要和他配享太庙。这关系,搁谁看都觉得像铁杆兄弟。 姚广孝临死前留了本遗书,里面推算明朝国运,说百年内有三场大祸,每场都得见血。朱棣到1424年病重时,把这书给了孙子朱瞻基,让他看。朱瞻基那年才二十五岁,刚被立为太子不久,看完书估计心里直打鼓。这三变,第一场已经应了,就是朱棣自己搞的靖难。第二场和第三场,也都准得邪乎。咱们一个个扒拉扒拉,看看这明朝皇位怎么就这么爱沾亲戚的血。 先说第一变,遗书里写“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这直指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立长子朱标当太子。朱标这人靠谱,宽厚有才,洪武二十五年巡视开封,半路病倒,1392年五月就没了,年仅三十七岁。这下子继承人没了,朱元璋指定朱标儿子朱允炆当皇太孙。朱元璋一死,1398年朱允炆就登基,当建文帝。他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削藩,觉得叔叔们手握重兵不稳当,得剪掉羽翼。这政策一出,朱棣坐不住了。他是朱元璋第四子,早年封燕王,镇守北平,军力强悍。朱允炆削藩从周王、代王、湘王下手,轮到朱棣时,他直接反了,1399年七月在北平起兵,自称“清君侧”。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大军逼近南京,长江边上大雨倾盆,李景隆渡江时船队乱套,燕军伏兵杀出,河水都红了。南京城破,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进宫登基,当了永乐帝。这场仗,朱棣靠亲信将领如丘福、张玉,但也杀了不少功臣,建文旧臣更遭清洗。朱棣篡位后,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北征蒙古,表面风光,骨子里却埋下兄弟阋墙的种子。 朱棣自己也知道这事不光彩,姚广孝遗书里点明这变是冲着他来的。朱棣生前分封儿子,朱高炽当太子,朱高煦封汉王。朱高煦这人从小凶悍,膂力大,好骑射,靖难时随父出征,立过战功。但朱棣偏心,经常拍他肩膀说大哥体弱,你得多出力。这话听多了,朱高煦野心膨胀,总觉得自己该当太子。朱高炽1424年登基,当仁宗,在位十个月就死了,朱瞻基继位。这下朱高煦更不服,拖着不就藩乐安州,还在府里养私兵。宣德元年八月,北京地震,他借口说这是天谴,派人进京闹事。朝廷派锦衣卫查,他干脆起兵,集三万兵马,自称“清君侧”,南下攻济南。 第二变,遗书写“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争于室,溅于禁中”。这说的是汉王之乱。朱瞻基没惯着他,直接亲征。朱高煦军在乐安磨蹭六天才动,朱瞻基大军已到山东,设伏在六里山。朱高煦突围时中箭,弃马逃命,被官军围住,跪地乞降。押回北京,朱瞻基把他关豹房,铁笼锁脚。朱高煦不死心,宣德二年设计越狱,仆人推笼时他挣链扑出,被卫士按住。朱瞻基下令用铜缸烤他,火盆点起,热浪逼人,朱高煦全家三百多口全杀了。 朱瞻基这皇帝当得稳,宣德朝是明初高光时刻。他重用杨士奇、杨荣、金幼孜这些内阁大臣,整顿吏治,改革盐政,减免赋税,农业恢复快,人口涨到六千万。边疆上,他亲征蒙古,收复兀良哈三卫,稳定北方。财政充裕,编修《永乐大典》续本,还兴建景泰宫。但他也缩边,放弃交趾,奴儿干都司设都指挥使但不派重兵,漠南也撤了部分。这政策后世争议大,有人说保财政,有人说丢了祖业。朱瞻基爱斗蟋蟀,好书画,选妃子也多,但国家没乱,康熙后来还夸他仁厚。 第三变最惨,遗书写“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坠于地,溅血禁中,仇杀己尽无期”。这对应夺门之变。朱瞻基儿子朱祁镇当英宗,1449年土木堡之变,王振怂恿他亲征瓦剌,明军全败,朱祁镇被俘,一年才放回。弟弟朱祁钰监国时已登基,当代宗,景泰帝。他把哥哥软禁南宫八年,断水断粮,朱祁镇在里面受尽折磨。朱祁钰这皇帝当得窝囊,宠信石亨、徐有贞这些武将,边防松懈,瓦剌又来犯。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病重,石亨他们趁机发动政变,砸南宫门,拥朱祁镇复位。朱祁镇进奉天殿,改元天顺,废弟弟为郕王。朱祁钰气死宫中,死因不明,有人说被鸩。朱祁镇复辟后,杀了于谦这些功臣,朝政更乱,边患不断。 这三变,全是皇位争斗闹的。朱元璋分封藩王,本想拱卫江山,谁知儿子孙子们杀红眼。靖难开了头,汉王乱接着来,夺门收尾,明朝中叶就衰了。朱瞻基看那遗书,估计想多,幸好他稳住局面,给了明朝二十年太平。
大明最传奇的皇后: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朱祁镇的生母孙皇后!大明王朝最为传奇的皇后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