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港,被“釜底抽薪”!中国“冰上舰队”已“战略绕过”马六甲,2万集装箱货轮,18天直插欧洲,这不是一条新航线,这是一次,对旧世界“海上收费站”的“降维打击”。 要知道,新加坡港的饭碗就是马六甲海峡。几百年来,这里都是东亚到欧洲的必经之路,中国往欧洲运的家电、服装,欧洲往中国运的汽车、奢侈品,几乎都得从这里过。 新加坡就靠着这个地理位置,当起了“海上收费站”,来往货船要在这加油、修船、换船员,光是收这些服务费就赚得盆满钵满。可这好日子,随着北极那条“冰上航线”的开通,真就遇上了大麻烦。 中国早就盯上了北极这条近路。2013年就有艘货轮,从太仓港出发,硬是闯过了北极的冰区,成了第一艘走北极航道到欧洲的中国商船。当时不少人觉得这就是试试水,可没想到短短十几年过去,这条线真的跑通了。 今年9月,一艘大货轮从宁波舟山港启航,装着满满一船光伏组件、动力电池这些“新三样”货物,顺着北极东北航道往欧洲开,只用18天就到了英国的港口。 要知道以前走马六甲海峡,再经苏伊士运河到欧洲,最少得40天,快了整整一倍还多。 这18天的航程,真是戳中了新加坡港的要害。以前商家要赶欧洲的圣诞旺季,得提前一个多月发货,万一遇上点意外,货就砸在手里了。现在走北极航线,时间准得很,还能省不少成本——路程短了,油钱就少了,运输成本一下降了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这条线绕开了马六甲海峡、红海这些容易出乱子的地方,之前红海危机时,多少货船被堵在半路,北极航线压根不受这些事儿影响,商家自然更愿意走这边。 不光是普通货物,连能源运输都开始走北极线了。2018年起,俄罗斯装着液化天然气的船就从北极航道往中国运,直接送到江苏的接收站。 以前这些能源船也得走马六甲,现在改走北极,不仅快,还不用看别人脸色,这等于又从新加坡港的碗里分走了一大块肉。 新加坡当然急了,嘴上说北极航线“不安全、不环保”,其实心里比谁都清楚,货船都去走北极了,自己的“收费站”就没人交钱了。 要知道,北极航线的货运量这些年涨得飞快,从2014年的400万吨涨到2024年的三千多万吨,俄罗斯还计划到2030年把这个数提到1亿吨。 这么多货船改道,新加坡港的码头肯定会冷清下来,那些靠港口吃饭的修船厂、加油站、物流公司,生意都会受影响。 更值得说的是,中国走北极航线是早有准备。从“雪龙”号科考船探路,到“永盛”号货轮首航,再到出台专门的北极航道通信指南,早就把这条线的冰情、航道摸得清楚。 现在夏天北极冰化得越来越多,通航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俄罗斯也乐意帮着把这条线做大,说要从2027年起在北极地区搞优惠政策,专门吸引中国企业过来,两国一起把这条“冰上丝绸之路”越修越宽。 这哪里是一条新航线那么简单,分明是打碎了过去靠地理位置垄断的旧格局。新加坡港以前靠马六甲海峡躺着赚钱,觉得这饭碗稳得很,可中国用“冰上舰队”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不光自己的货物能快速运到欧洲,还掌握了航运的主动权。 以后会有更多中国货船顺着北极航道走,新加坡港的“收费站”生意只会越来越难做。这就是“降维打击”——你还在守着老航道赚差价,人家已经开辟了更短、更快、更安全的新通道,旧的垄断自然就撑不住了。 其实这背后藏着中国的大算盘,不光是为了省时间、省成本,更是为了不再被马六甲海峡“卡脖子”。以前大部分货物都得走马六甲,万一遇上点麻烦,整个供应链都得停摆。 现在有了北极航线这个选择,等于多了条“生命线”,不管外面怎么变,中国和欧洲的贸易都能稳妥。 新加坡港的“釜底抽薪”,说到底是中国用技术和战略眼光,给自己铺了条更宽的路,顺便打破了旧的航运规则。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新加坡港,被“釜底抽薪”!中国“冰上舰队”已“战略绕过”马六甲,2万集装箱货轮,
鹏天云光
2025-10-08 13:51: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