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写袁伟民
(3)创新性与使用新人的魄力
袁伟民教练成功的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不断创新。中国女排拿到五连冠,每一次拦网都是第一,主要是有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完全靠身体天赋。副攻陈亚琼拦网的步伐、动作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1979年进队时,她已经23岁,凭借出众的拦网,很快就坐稳了主力副攻位置。袁伟民发现了她的拦网技术出色,让全队队员都去学她的拦网技术,提升整体的拦网能力。
当时的年代,发球相对威胁不是很大,一传到位率高,各种快攻战术多。尤其是日本队、韩国队战术很多。怎么拦她们的战术球,就是一个课题。当时苏联男排为拦韩国男排的双快一游动战术,发明了双重叠拦网、后面又发明了多重叠拦网,很快就被中国男排学了过去。然后袁伟民及时跟进,引入中国女排,这种拦网需要很好的配合,谁来拦对方的第一点快球,谁拦第二点跑动进攻,谁来防对方的扣球,必须要进行全队严密的拦防配合。这样中国女排就有了对抗日本队的资本。
当时中国男排的汪嘉伟和沈富麟配合的背飞、前飞等战术运用熟练,效果很好。袁伟民就移入中国女排,1981年世界杯,副攻周晓兰在对美国队的比赛中,首次运用了背飞战术,效果不错。在原有的短平快、背溜、时间差、双快一游动、双快的基础上,增加了背飞的战术球。在1982年亚运会上,副攻陈亚琼又打了前飞战术,对方完全没有应对办法。郑美珠打上接应主力后,前交叉战术又成为她的拿手好戏,成功率极高。
在备战洛杉矶奥运会期间,袁伟民又带领队员练了双背飞战术,既有副攻和接应的双背飞战术,也有副攻和主攻配合的双背飞战术,那个时侯中国女排的主攻手张蓉芳、姜英、侯玉珠都能打背飞,更不用说副攻和接应了。
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女排的发球只求稳定,缺乏攻击性。在1981年世界杯上,中国女排进攻第二,拦网第一,防守第二,唯独发球第8,列各队末位。
在1983年亚锦赛上,中国女排0-3输给了日本队,当时怎么也拦不住对方的快球。除了副攻拦网失常以外,发球缺乏攻击性,让日本队轻松组成快攻,轻易突破中国女排的拦网。
回去以后,袁伟民决心加强发球的攻击性。全体队员全部向后站,原来站在底线附近发球的,全部退到场地最后端发大力飘球,增加了球速和力量,威胁性明显提升。连张蓉芳这样的老队员也必须要改发球。
在随后的四国赛上,中国女排的大力上手飘球攻击性明显增强,尤其是年轻队员杨锡兰、杨晓君等人的发球更有威胁,破坏了日本队的一传,令对方只能打不擅长的强攻,为本队反击创造了机会。袁伟民自传中说,他看到日本队在比赛中适合大力飘球后,又指示杨锡兰等人故意发前区菜球,再次破坏对方的接发节奏,效果特别好。
侯玉珠一开始在1983年进队培养,然后没有达到要求,被退回了省队,没能参加当年的亚锦赛。后面冬训时,又把她调进队中,但随后在不莱梅邀请赛发挥不佳,再次被退回省队。侯玉珠说她回去的火车上,一天一夜没吃没喝。后面袁伟民又把她调了回去,看到她发球威胁性比较大,决心培养她当发球替补。
在奥运会第一场对巴西队的比赛中,侯玉珠替补上场发球,第一个就发失误了,但袁伟民继续给她机会,让她上去发。最后果然 在关键的半决赛和决赛中立功。
当时中国女排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许多球迷也献计献策。郎平接受采访时把球迷来信给记者看,然后说还要还给她,因为有一个球迷在信中画了几种跑动进攻的路线。
所有的这些,最后都归于一句话:要有打人的东西,要有绝招,要不满足原有水平,不断提升。
在这里也向处于低谷中的中国女排说句话,世锦赛遇到挫折,不要灰心。但还是要练出打人的东西,训练要有创新,既然没有突出的球星,就要多点进攻,传统的副攻优势不能放弃。要选身体素质出众的队员,身体训练要有突破,才能支撑技术、战术构想。
(4)带队思路:刻苦训练,敢于要求尖子队员
袁伟民当时在中国女排有绝对的权威,这是中国女排保证高训练水平的前提。没有任何人有特权,但对于有伤病的老队员,他还是会开绿灯的,比如曹慧英,就可以比别人练的少一点。
袁伟民在自传中说,如果二传孙晋芳和郎平配合不好,他都是批评孙晋芳,批评老队员。后面杨锡兰上来打二传,情况变了,他就要求攻手不能当面指责杨锡兰,要给予她信心。
他在自传中说,1981年世界杯夺冠后,队长孙晋芳对队员们说,咱们夺冠太不容易了,我们12个人,11个人上场,只有周鹿敏没有上过,她多轻松啊。这句话虽然是半开玩笑性质,但周鹿敏一下子脸就红了。她是孙晋芳的替补,整个7场比赛没有上过。
后面有队员告诉了袁伟民,袁很生气,批评孙晋芳,让她当着全队的面给周鹿敏道歉。并不会因为孙晋芳是队长、是核心队员,就额外留 情面。
1983年亚锦赛输给日本后,国内球迷给杨锡兰写信,让她赶紧走人。为此杨不知道哭了多少次,甚至动了离队的念头。袁伟民就跟她说,日本队的中田久美也是新二传,你也是新二传,你甘心不如她吗?杨子本来就是要强的队员,当然不想就这么放弃。后面她在1984-1988连续四届世界大赛最佳二传奖,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跟袁伟民的培养密不可分。
袁伟民敢于用新人,从1978亚运会的郎平到1982世界锦标赛的梁艳、郑美珠,再到1984奥运会的杨锡兰、杨晓君,他一直在提拨新人。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他的思路其实就是寻找身体条件好、敢拼敢打、比赛气质好的队员,认为技术可以练,但身体条件不足就很难打到高水平。然后大运动量训练,提升技战术水平。这样的思路也被陈忠和、郎平继承。
2000年的时候,当时任体育总局副局长的袁伟民去看女排训练,他当时就指出中国女排主教练胡进训练方法缺乏创新,表示如果自己还在当教练,也会改进原来的训练方法。
袁伟民留给后人的,应该就是敬业、创新、大胆用人、敢于管理。他属于雷 厉风行那种教练,据说日本队教练山田也搜集了关于袁伟民性格、指挥、用人整整几大本资料,但还是在双方的斗智斗勇中败下阵来。
陈忠和在袁伟民执教时期是陪打教练,郎平是他的队员,后面陈忠和、郎平的成功也受到了袁伟民的影响。现在再谈袁伟民,不是要学他的三从一天的训练方法,不是怀念当时的技战术打法,而是要看他的创新精神、灵活的用人、与其他教练斗智斗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