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前期,唐朝军队连战连败,早已到了兵力枯竭的境地——内地精锐损耗殆尽,只能

已溺你心海 2025-10-08 16:41:57

安史之乱前期,唐朝军队连战连败,早已到了兵力枯竭的境地——内地精锐损耗殆尽,只能咬牙抽调远在西域的安西北庭边军,再拼凑朔方军、河西陇右的残部,可即便如此,面对汹汹叛军仍觉力不从心。 你知道唐军当时有多惨吗?前线连个能喘口气的都没有。兵都快打没了,主力全搭进去了。没办法,只能从西域把安西、北庭的边军给抽回来顶上。 可问题是,那些兵本来就是防西北的,调回来一动,整个边防就开了个大口子。事一开始还没这么糟。安禄山刚起兵那会儿,唐朝其实还有点底子。 但谁能想到,这一仗一打就是七年。叛军势头猛得吓人,洛阳、长安接连失守。唐朝上下直接乱成了一锅粥。为了挡住安史叛军,朝廷几乎把能动的兵全调上来了,连几千里外的边军都不放过。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调了兵就能挽回局势。其实没那么简单。安西、北庭的兵虽然能打,但人太少,又走得急,根本没准备好。 等他们赶到中原时,局势早就变得一塌糊涂。而他们一撤,西北那边立刻被盯上了。吐蕃像闻到血腥味的狼,直接扑了过来。 这时候的唐朝,已经没精力顾西北了。吐蕃趁虚而入,短短几年时间连下数十座城,连凉州都不保了。 最离谱的是,边将告急,宦官程元振居然把奏报藏起来,结果人家吐蕃直接打到了长安,唐代宗都被逼得逃往陕州。 你没听错,首都被攻陷了。虽然郭子仪后来用疑兵之计把敌人唬走了,但那十五天,整个朝廷都陷入了癫狂。 而西域那边呢?彻底成了孤岛。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从此安西、北庭和中原完全失联。这些孤军没等到救援,只能自己想办法活下去。 他们开始自己铸币,自己筹粮,守着一座座孤城死扛着。唐代宗直到几年后,才从回鹘绕道送来的使者口中得知他们还活着。 这事听着像传奇,但对坚守的将士来说,每天都是生死。北庭的曹令忠、安西的郭昕,都是硬骨头。他们不是不知道打不赢,也不是不想退,而是没得选。 背后是大唐的旗帜,是他们一生的信仰。就算断粮断援,他们也不肯放弃。可再硬的骨头,也撑不住一直被打。吐蕃不依不饶,步步蚕食。 从甘州、肃州、瓜州一路打进来,河西十三州几乎全丢。西域的防线像纸一样被戳穿。北庭守到最后一刻,但在回鹘援军两次战败后,士气彻底崩了。 城破那天,大都护杨袭古带着残部突围,结果被回鹘诱杀。安西还撑了一阵子。郭昕死守龟兹,甚至让回鹘再来帮忙打了一仗。可回鹘也不是来送命的,他们自己也想染指西域。 796年那场大胜之后,他们就开始摆脸色,态度一日三变。到了808年,最后的几座城也守不住了,安西彻底沦陷,郭昕下落不明。 从755年到808年,整整半个世纪。西域守军像被扔在海中央的孤舟,风雨飘摇,却始终没放弃,他们没收到一兵一卒的援军,没得到一文一钱的补给,但他们坚持了五十年,只因为自己还在打着唐朝的旗号。 你以为唐朝后来能收回来?想得美。等到吐蕃自己内乱,张议潮起兵收复了河西十一州,可那会儿的唐朝早就不行了。 藩镇割据、宦官当道,连国内都收不住,哪还有力气西顾?西域失守,从根上说,就是安史之乱掏空了唐朝的根基,兵力、财政、士气全被榨干。 其实也不能怪谁,那个时代的唐朝人已经拼尽了全力。只是敌人太多,战线太长,战略失误太多。最要命的是,朝廷自己都快散了,边疆的兵再忠诚,也架不住中央不给力。 所以说,安史之乱不仅仅是一场内战,它是唐朝从巅峰跌落谷底的拐点。边军调回来平叛,救了眼前,却赔上了未来。 西域的沉没,不是意外,而是整个帝国崩塌的前奏。从那一刻开始,大唐的天,再也撑不住了。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