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安徽女知青于文娟,返城前夜把自己给了农村小伙:“你对我的好,我无以为

熹然说历史 2025-10-17 23:51:17

1977年,安徽女知青于文娟,返城前夜把自己给了农村小伙:“你对我的好,我无以为报,让我们给过去一个交代吧!”谁知回城不久,她却突然消失不见,一生就此改变。 1977年秋天,淮北王楼大队的村口,一辆卡车缓缓驶离。车上的女知青于文娟泪流满面,车下的王胜利追着车子狂奔。谁能想到,就在前一晚,这个城里姑娘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回城后没多久,她突然从家里消失了。这个神秘失踪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1969年秋天,19岁的于文娟作为知青来到安徽淮北的王楼大队插队落户。这个在城里长大的姑娘,从未干过农活,第一次下地摘棉花就被难住了。棉花杆子不停地打在脸上,手被棉壳划出一道道血口子。就在她急得快哭出来时,生产队会计家的儿子王胜利走了过来,把自己的手套递给她,耐心地教她怎么摘棉花。 王胜利比于文娟大两岁,是个勤快又热心的小伙子。他看这个城里姑娘干活吃力,就主动帮她。每天天不亮,于文娟家的水缸就被装满了。冬夜开会学习,她的茶缸里总会多出几颗炒黄豆。麦收时节,于文娟因为低血糖晕倒在田里,王胜利二话不说背起她就往卫生所跑,三十里土路一口气跑完。 这些点点滴滴的关照,让于文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后来,王胜利托父亲向生产队打报告,让于文娟到村小学当代课老师,那份繁重的田间劳动由他来替她完成。在小学教书的日子里,于文娟发现王胜利不仅会干农活,还喜欢读书写字,甚至会画画作诗。两个年轻人渐渐走到了一起,在村东头的小树林里确定了关系。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于文娟慢慢适应了农村生活,也习惯了和王胜利在一起的日子。她甚至开始觉得,也许就这样一直待在这里也挺好。 变故来得很突然。1977年,知青返城的政策开始执行。于文娟收到母亲寄来的信,信里说已经托了很多关系,申请到了返城名额,催她赶紧回去。母亲还特意在信的最后写道,千万别在那边做傻事。 于文娟拿着信站在屋门口,心里乱成一团。一边是城市里的生活和父母的期盼,一边是朝夕相处的王胜利。她知道,这个选择迟早要来,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那天晚上,她把返城的消息告诉了王胜利。两个人坐在院子里,月光把地面照得发白,谁也没说话。王胜利握着茶杯的手指节都泛白了,但他还是说,那挺好的,你可以回家了。 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于文娟开始收拾行李,把这些年的东西一件件装进箱子。返城前最后一个晚上,她辗转反侧睡不着。想起这八年来的经历,想起王胜利对她的好,她突然坐起来,走出了房门。 夜深了,于文娟敲响了王胜利的房门。她颤抖着解开衣扣,流着泪说出那句话。那一夜,月光很亮,照着院子里的老槐树。 第二天清晨,送行的卡车来了。于文娟最后一个上车,没有回头。车子发动后,王胜利突然追了上来,一边跑一边喊着她的名字。于文娟趴在车窗上,哭着喊别追了,我们以后不要再见面了。王胜利一直跑到再也追不上,手里还攥着凌晨三点起来蒸的鸡蛋糕,一直捂在胸口怕凉了。 回到城里的于文娟,每天面对的是母亲准备的丰盛饭菜和对未来的安排。她胃口不好,勉强吃几口就放下筷子。第五天吃饭时,她突然感到恶心,吐了出来。母亲赶紧带她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恭喜啊,要当妈妈了。 这个消息像一个炸雷。母亲问出了孩子父亲的名字后,态度变得冷冰冰的,要求她第二天就去医院打掉孩子。母亲说得很直接,要是让人知道未婚先孕,以后还怎么做人。 于文娟却坚持要生下这个孩子。母女俩争吵到深夜,母亲最后说出了狠话,要么打掉孩子,要么就不是我女儿。 天还没亮,于文娟收拾好行李,给母亲留下一封长信,悄悄离开了家。她拎着行李站在火车站,买了一张去淮北的车票。这就是她的”神秘失踪”。 王胜利自从于文娟走后,整个人像丢了魂。他每天照常干活,但总是心不在焉。这天,他又来到村口张望,突然看到远处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挺着肚子,拎着行李。他冲过去,一把抱起了于文娟。 两人很快举办了婚礼。1978年春天,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于文娟继续在村小学教书,王胜利在生产队干活。1981年,于文娟通过考试到县城中学当老师,王胜利也跟着搬到县城,在煤矿找了份工作。 几年后的春节,于文娟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城看望母亲。母亲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家三口,上前抱住了女儿。她抱着外孙说,只要你过得好,妈就放心了。 如今,王胜利和于文娟都已经退休,子女也都成家立业。每当回忆起那段往事,两人都会感慨,当年做的那个决定,是对的。 那个时代的爱情故事,总是伴随着艰难的抉择。于文娟用自己的方式,给了那段感情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的人生一个答案。你觉得她当年的选择对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