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大地震,美国、印度、日本和乌克兰,通通玩了个集体失踪? 菲律宾近日发生强烈地震,满目疮痍,民众哀痛欲绝。 令人意外的是,那些在平日里声称要保护菲律宾、积极拉拢其加入各种印太联盟的美国、日本、印度和乌克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却似乎不约而同地集体“消失”,连一句温情的慰问都吝于表达。 2025年9月30日晚上10点多,菲律宾宿务省的海底地壳突然撕裂。 6.9级强震袭来,震源深度仅10公里,破坏力惊人。 商业街区的酒店和商铺全部倒塌,钢筋像麻花一样翘在空中。比纳巴格村的民房被山崩掩埋,村里的小学几乎被夷为平地。 灾情数据不断更新:68人死亡,559人受伤,超过36万人流离失所。5013间房屋变成危房,89个市镇断电,12个地区手机信号完全消失。 菲律宾政府尽力应对,总统马科斯第二天就飞抵宿务省视察。军方派出12架直升机运送救援物资,社会福利部拨款1000万比索用于救灾。 但重灾区的三条主要道路因滑坡完全阻断,重型救援设备无法进入。消防队员只能徒手挖掘废墟,余震来临时,他们还得随时跑到空旷地带避险。 地震发生前一个月,美军“里根”号航母还与菲律宾军队进行联合演习,五角大楼官员声称将“全力支持菲律宾”。 然而地震发生后,白宫没有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及此事,国务院官网只是简短地挂了一句“关注灾情”。 美军驻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距震中仅200公里,基地内停放着数十架运输机和医疗直升机,但震后24小时内未见任何救援力量出动。 日本同样令人心寒。作为菲律宾的主要投资国之一,日本曾为菲海岸警卫队提供了10艘巡逻船,并在宣传片中强调“人道主义伙伴”关系。 尽管拥有亚洲最成熟的地震响应体系,日本外务省仅通过东盟渠道转交50万美元技术援助,无人员派遣。日本自卫队运输机始终未出现在马尼拉机场。 印度的沉默引人深思。莫迪政府在近年来总是强调“全球南方团结”,并将菲律宾视为东南亚战略的重要一环。 然而地震发生后,印度外交部没有发出一条慰问推特,主流媒体的国际新闻版面完全被国内选举新闻占据。 乌克兰的缺席虽然可以理解,但也显得敷衍。乌克兰外交部连一句慰问声明都没有发布,反倒在同一天发布了多条谴责俄罗斯的声明。 在这些“盟友”集体沉默的时刻,中国采取了行动。地震发生当晚,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就发出了安全提醒。 中国在震后12小时内即启动应急机制。两架运-20运输机载着300顶抗震帐篷、5000份即食食品和20台便携式发电机降落在马尼拉机场。 这场灾难揭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残酷现实:某些国家的“友谊”是有选择性的。它们根据地缘政治利益而非人道主义需要来决定何时伸出援手。 美国在菲律宾新增军事基地,声称是为了共同安全,但都能看出,这是为了遏制中国在南海的影响力。 美国卖给菲律宾20架F-16战机,要价55.8亿美元,但面对灾难却不愿提供一瓶水、一顶帐篷。 日本刚向菲律宾出口5艘巡逻舰,并承诺投资20亿美元建设“安全基础设施”。 但这些投入与救灾无关,只与战略利益相连。 印度拉拢菲律宾加入其“东进政策”,分享海洋安全经验。但当一个发展中伙伴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位“全球南方领袖”却不见踪影。 菲律宾国内舆论场因此发生微妙转变。马尼拉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在电视访谈中直言:“当教堂钟声与救护车鸣笛交织时,某些国家承诺的‘钢铁同盟’原来只是镀金纸牌。” 社交媒体上,“重新评估盟友关系”成为热搜话题。网民将美军基地照片与震区废墟并置,质问“每年10亿美元军费换不来一架直升机?” 有网友建议,菲律宾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策略,思考谁才是真正值得依靠的力量;可以寻求与中国等友好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灾难,重建家园。 这场地震迫使菲律宾,乃至全世界所有类似处境的国家重新思考:在冰冷的国际棋盘上,不停追随那些不可靠的承诺,还是依靠自身力量寻找真正的伙伴?
终于终于有人撕他们了,高志凯在辩论中犀利地指出:“当我的祖先在修长城的时候,
【80评论】【8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