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胜文说:各位不要忘掉,中国大陆目前为止是台湾第一大或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个世界上

高干评世界 2025-10-08 19:40:15

连胜文说:各位不要忘掉,中国大陆目前为止是台湾第一大或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很少人会跟贸易伙伴打! 这句话在电子化学品领域体现得尤为真切,两岸在此领域的合作已从零散项目升级为产业链深度绑定。 全球电子化学品市场规模 2025 年预计达 738 亿美元,中国大陆作为最大需求方,正加速构建自主产业链,而台湾的技术积累成为关键助力。 这种合作不是偶然选择,而是产业规律的必然结果。 台湾在化合物半导体化学品、湿制程材料等领域拥有深厚专利储备,仅砷化镓蚀刻剂相关专利就占全球 23%,但受限于本土产能与市场空间,技术转化急需载体。 大陆则具备庞大产能基础与市场需求,仅湖北宜昌电子化学品专区年产能就达 30 万吨,却长期面临高端材料国产化率不足的问题,双方互补性一目了然。 合作的落地有着清晰的推进轨迹。 2023 年起,宜昌与台湾连续三年举办电子化学品产业合作对接会,精准对接技术与产能需求,累计签约项目超 50 个,协议金额近 280 亿元人民币。 这种常态化对接机制打破了信息壁垒,让台湾的技术专利快速转化为实际产能。 截至 2025 年,宜昌已累计批准台资企业 229 家,吸引外资 19.38 亿美元,半导体与电子化学品成为绝对核心合作领域。 具体合作中,“技术入股 + 联合研发” 的模式成效显著。 台资企业以专利技术入股宜昌本地工厂,直接参与半导体级电子气体的生产运营,解决了大陆企业 “卡脖子” 的材料难题。 在环保型光刻胶研发中,两岸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将台湾的配方经验与大陆的量产技术结合,仅用 18 个月就实现产品本地化生产,成本较进口降低 40%。 这种深度绑定让双方共同抵御了全球供应链波动的冲击。 2024 年全球半导体材料贸易壁垒加剧,宜昌专区依托台资技术支撑,实现高纯度蚀刻液、封装材料等产品国产化,进口依赖度从 65% 降至 32%。 同期台湾企业借助大陆产能,成功抢占华东、华中市场,相关产品营收同比增长 27%,远超全球行业平均增速。 产业协同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宜昌通过 “园区 + 协会” 双轮驱动,以三峡台商工业园为载体,形成了覆盖材料研发、生产制造、配套服务的完整生态。 台资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技术,更吸引了上下游 23 家配套企业集聚,形成年产值超 120 亿元的产业集群,为当地创造 4000 余个就业岗位。 这种共赢格局在数据上有着直观体现。 2023 至 2025 年间,宜昌电子化学品专区产值年均增速超 18%,其中台资贡献占比超 40%,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化学品供应基地。 2025 年前 5 个月,两岸电子化学品贸易额同比增长 19.6%,增速远超整体贸易水平,成为两岸经贸新的增长极。 事件最新情况持续释放积极信号。 2025 年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期间,宜昌分会场 18 个电子化学品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 62.57 亿元,聚焦光刻胶、高纯试剂等更高端的国产化替代领域。 双方同时敲定新的合作方向,计划围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量子点显示用化学品等新兴领域,共建跨境联合实验室与供应链金融平台。 市场分析指出,随着这些项目落地,预计 2025 年底宜昌专区将形成覆盖华东、华中的市场辐射效应,台资技术的价值将进一步放大。 对比那些 “脱钩” 论调,现实合作更有说服力。 有声音曾提议台湾寻求东南亚替代市场,但实际数据显示,东南亚电子化学品年需求仅为大陆的 1/8。 且缺乏配套产业链,产品运输成本较大陆高 2.3 倍,根本无法承接台湾的技术产能。 而大陆的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宜昌新增的两岸经贸合作试验区已启动,为台企提供研发补贴、人才落户等专项政策,进一步降低合作门槛。 这种 “技术 + 资本 + 政策” 的协同模式,不仅让两岸企业受益,更推动了中国电子化学品行业的自主可控。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当下,两岸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已成为区域协同的典范。 它证明了两岸经贸不是简单的 “买卖关系”,而是深度融合的 “发展共同体”,这种基于产业规律的绑定,远比任何政治操弄都更具韧性与生命力。 信源:《两岸关系再恶化将严重冲击台湾经济》——人民网

0 阅读:43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