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 核心不是技术不行

高干评世界 2025-10-06 18:39:57

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 - 15 这样的 “远程空空导弹”? 核心不是技术不行,是从路线选择到研发节奏,再到实战需求匹配,步步走了岔路,最后眼睁睁看着差距拉大。 第一个岔路,是技术路线 “押错宝”—— 西方早年没把双脉冲发动机当回事。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搞 AIM-120 时,觉得改进普通火箭发动机燃料效率就够了,毕竟苏联解体后没对手。 欧洲酝酿 “流星” 导弹,又认定冲压发动机是未来,觉得靠吸入空气燃烧能省燃料、拉射程。 他们都觉得双脉冲是 “麻烦事”:导弹空间小,装两个独立燃烧室难,还得精准控两次点火时机,高温高压下密封件易漏燃料。 美国雷神 2005 年试双脉冲原型机,两次点火差 0.8 秒,导弹飞偏,之后就扔了这技术;欧洲更直接,“流星” 1997 年启动,全程押冲压,连双脉冲预研都没做。 可中国啃下了这 “麻烦事”:霹雳 - 15 的双脉冲发动机,解决了密封和点火问题,还靠铼钨合金燃烧室扛住 1800℃高温。 2018 年珠海航展一公开,射程破 200 公里,比当时美国最先进的 AIM-120D 多 50 公里,末端机动性还强。 西方反应过来想追,才知鸿沟多宽:美国 2019 年重启项目,2023 年还在解决燃料泄漏;欧洲 2022 年才搞出首个原型燃烧室,离装弹远得很。 第二个岔路,是研发体系 “低效陷阱”—— 西方要么躺平吃老本,要么多国扯皮。 美国雷神靠 AIM-120 赚了几十年,改进现有型号比推新技术赚钱。 AIM-120 从 A 到 D,只改导引头和燃料配方,发动机核心没动。 2010 年有工程师提加双脉冲,公司以 “成本高、军方没需求” 否决,直到霹雳 - 15 公开才匆忙要经费。 欧洲更糟,“流星” 由英、法、德等六国联合研发。 1997 年启动,光确定 “适配哪国战机” 就吵 5 年,英国要适配台风,法国要兼容阵风,德国想留着给六代机,方案改来改去,2016 年才列装,比计划晚 8 年。 中国不一样,霹雳 - 15 由成飞牵头,航天科技做发动机,中科院搞特种合金,目标明确不扯皮。 2010 年预研,2020 年就大规模列装,周期比 “流星” 短一半。 第三个岔路,是实战需求 “本末倒置”—— 西方总想靠花活补短板,忘了导弹核心是 “打得远、追得上”。 近年西方搞了不少新概念:美国想靠 “忠诚僚机” 无人机挂弹,让无人机前出探路补射程;欧洲搞 “超视距协同作战”,想让预警机引导导弹绕开射程限制。 可这些花活都卡壳:美国 2022 年测试忠诚僚机挂弹,数据链被干扰,导弹收不到目标坐标打空;欧洲协同系统 2023 年测试,信号延迟导致导弹到空域时目标已飞走。 霹雳 - 15 没搞虚的,先拉满核心性能:双脉冲发动机让导弹先滑行再加速,敌方战机急转弯也能追上;主动相控阵导引头抗干扰强,不用靠预警机,单机就能锁定目标。 实战中,战机挂着霹雳 - 15,发现目标就能打,比西方那些 “还在测试” 的概念实用多了。 还有个细节是 “材料和芯片代差”—— 西方关键部件慢半拍。 双脉冲发动机燃烧室要扛两次点火高温,中国 2015 年就把铼钨合金用在火箭发动机,移植到导弹轻车熟路;西方 2022 年才在 F-135 发动机小范围用铼合金,用到导弹还得适配。 控制点火的芯片更关键,导弹高速飞行时震动剧烈、温度波动大,中国军用芯片自主可控,抗造。 西方改民用芯片,2021 年美国测试双脉冲,芯片在震动中失灵,第二次点火没启动,导弹坠海。 现在西方想追,节奏却被中国带乱了。 美国 2024 年宣布给 AIM-120E 装双脉冲,计划 2028 年列装;欧洲在 “流星” Block 2 上加双脉冲模块,预计 2030 年才能用。 可中国没等着,据说霹雳 - 21 已在测试,射程可能破 300 公里,还加了红外成像导引头,抗干扰更强。 西方这才体会到 “一步慢,步步慢”:当初嫌双脉冲麻烦,现在要花双倍时间补;当初多国扯皮,现在看着中国导弹量产,自己还在实验室摸爬滚打。 说到底,西方不是造不出远程空空导弹,是一开始没选对路,又被研发低效和概念炒作拖了后腿,等反应过来,中国已把路走通,再追就没那么容易了。 信源:西方为什么造不出霹雳-15、霹雳-17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搜狐

0 阅读:99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