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

高干评世界 2025-10-09 10:40:27

奖金高达 800 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 “盲区” 的美国航母。 2018 年,刘永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奖励 800 万元,没想到他却转身就捐给了母校,着实让人敬畏! 这份坚守早在童年就埋下伏笔。 1936 年出生于南京的他,襁褓中便随家人逃难,炸弹轰鸣与染红的江水成了童年烙印。 家人为他取名 “永坦”,既是祈愿平安,更藏着对国家坦途的期盼。 1953 年,读了《哈工大 ——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后,他毅然报考这所学校,决心以科技强国。 1981 年 10 月,45 岁的刘永坦从国外进修归来,带回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沉甸甸的使命感。 当时我国传统雷达对 300 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监测范围不足 20%,“雷达能看多远,海防就能延伸多远” 成了他的执念。 为推动新体制雷达研究,他每年有 200 多天在外奔走,说服相关部门重视这项国内空白的技术。 1982 年秋天,他终于争取到国家支持,带领 6 人团队启动方案论证。 没有电脑的年代,他们全靠手写,历时 5 个月完成 20 余万字的《新体制雷达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1983 年晚春,专家评审四天后一致通过,项目正式立项。 那时国外技术封锁,想买先进设备比登天还难,他们就在旧实验室里用手摇计算机推导公式。 1986 年,团队在威海刘公岛附近选址建站,甲午海战的遗迹更坚定了他的决心。 荒滩上交通闭塞,年过五十的他和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续熬夜成了常态。 1990 年 4 月 3 日清晨,浓雾未散的海面上,雷达屏幕首次出现目标光点。 核对数据确认成功的瞬间,一向沉稳的刘永坦落下泪水,中国就此赶上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技术差距。 功成名就后他并未止步。 1991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当选中科院院士,1994 年又成为工程院首届院士,但他拒绝 “见好就收”。 1997 年,他牵头启动新体制雷达工程化研制,要让实验室成果变成实战利器。 2004 年冬天,南方海边新建的雷达站遭遇难题:目标回波被数百万倍杂波淹没,初样转正样失败。 越靠近赤道环境干扰越严重,“抗杂波” 是国际公认的技术瓶颈。 年过七旬的他带领团队彻底返工,忍受蚊虫与台风,日夜测试分析。 最终攻克难题,让雷达从科学实验走向工程应用。 2018 年领奖归来,他第一时间与妻子冯秉瑞商量捐款。 基金命名 “永瑞”,既藏着对妻子的感恩,也延续着共同的信念。 冯秉瑞曾在日记里记录,丈夫搞科研时,她每周踩着自行车送家书与换洗衣物,这份支持暖了他四十年。 设立基金时,他特意强调 “要资助肯吃苦、扎基础的年轻人”。 如今 90 岁的他,每天早上 8 点仍准时到实验室。 腿脚不便却坚持看数据、改方案,办公室里那本从国外带回的笔记本,封皮磨破字迹依旧清晰。 2024 年哈工大开设 “雷达技术创新班”,他主动承担基础课,课前半小时到教室,给学生讲科研教训:“算错一个参数,白熬三个月,严谨是根本。” “永瑞基金” 已资助超 400 名学生,不少人成了雷达领域骨干。 有学生靠基金支持研发的 “港口船舶监测雷达”,获专利后在多个港口投用。 他总会叮嘱:“技术既要保家卫国,也要服务老百姓。” 2025 年初,他还参与了 “极地科考雷达” 的研发论证,想让技术助力南极科考。 3 月,有媒体探访时发现,他仍在修改分布式雷达的小型化方案,桌上摆着最新的测试数据。 这位两弹一星功勋之后的科技脊梁,用四十年坚守证明:科研的意义,是为国家筑屏障,为后人铺坦途。 信源:《国家荣誉·委员风采|刘永坦:用雷达守护每一寸蓝色国土》——人民政协网

0 阅读:65

评论列表

Jason

Jason

2
2025-10-09 12:58

致敬!这才是应该大力宣传的时代人物!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