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台湾媒体彻底蒙圈了!不是因为《沉默的荣耀》火了,而是因为这部剧把当年隐蔽战线的历史用真名实姓搬上荧幕,促统意味浓得藏都藏不住。 剧里演的是1949到1950年吴石、朱枫他们在台湾当卧底,偷偷给大陆传情报的事,这些人物全是真实存在的。 9月底开始,台湾多家媒体的文娱版突然多了些“反常”的讨论,不是追着岛内偶像剧的流量明星跑,而是围着一部大陆央视播出的谍战剧打转。 他们之所以“如此活跃”,不是因为这部叫《沉默的荣耀》的剧收视率,而是这部剧的“敢”。 它没像往常谍战剧那样用“虚构人物”打擦边球,而是直接把60多年前台湾隐蔽战线的烈士们,用真名真姓搬上了荧幕。 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这些在台湾历史叙事里要么被淡化、要么被标签化的名字,就这么带着具体的故事出现在大陆观众眼前。 就连“密使一号”大案的细节都没做太多修饰,这让习惯了“模糊处理”的台湾媒体一时有点接不上话。 要搞懂台湾媒体的“蒙圈”,得先说说这部剧到底拍了啥。 它讲的是1949年的事:当时福州快解放了,国民党“国防部”突然给吴石。 这位表面是绥靖公署副主任、实则早和中共建立联系的将军,发了份赴台任职的委任状,让他当“参谋次长”。 明眼人都知道,这不是升官,是把他往更危险的地方送,那时候台湾刚经历“白色恐怖”,中共地下组织正被疯狂围剿。 但剧里的吴石,就像他自己说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还是带着情报任务去了台湾。 到了台湾后,第一次和交通员接头时,为了不暴露吴石,交通员当场就自尽了。 剧里没给慢镜头,也没放悲怆的背景音乐,就拍鲜血溅到吴石脸上的那一秒,镜头停了不到两秒就切走。 后来朱枫接手交通员工作,这位本可以从香港回上海和家人团聚的女性,看着同事的牺牲,还是把孩子的照片塞进口袋就赴台了。 他们组成的“东海小组”传了多少情报?剧里没夸张,只提了“帮解放军研判了多次敌情”。 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些情报在当时有多关键。 最让台湾媒体“坐不住”的,是剧里对“结局”的直白呈现:1950年,因为叛徒蔡孝乾出卖,吴石、朱枫他们全被抓了。 国民党用了酷刑,吴石就在牢房墙上用鲜血写了“台湾必归”四个字。 同年6月10日,四人被处决,这就是后来被称为“震惊天下”的吴石案。 其实台湾媒体的“蒙圈”,还藏着一层更深的原因:这部剧不是民间小成本制作,背后有大陆官方的明确支持。 根多家媒体报道,它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重点扶持项目,连剧本都经过国家安全部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 拍摄时还在福建复刻了1949年的基隆港、台北街头,连吴石军装的肩章、领章都严格按当年国民党军队的编制做的。 这种“官方背书+历史实锤”的组合,让台湾媒体没法简单用“娱乐作品”来定性,只能反复讨论“这部剧的目的是什么”。 有意思的是,两岸学者对这部剧的解读,正好印证了台湾媒体的“纠结”。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祁冬涛研究员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这部剧在大陆火。 一是因为谍战题材本身有市场,二是通过台湾的场景,能让大陆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连当年的隐蔽战线都在为两岸统一拼命,现在的统一更是理所当然。 不过不管台湾媒体怎么“蒙圈”,这部剧其实讲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历史不是可以随便模糊的。 吴石、朱枫这些人,不是剧里的“工具人”,是真真切切在60多年前为了信仰牺牲的烈士。 他们的故事被搬上荧幕,不是为了“刺激”谁,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记得:曾经有一群人,在黑暗里拼过命,只为了“台湾必归”这四个字。 就像导演杨亚洲说的,拍这部剧是“对历史诚实的凝视”。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沉默的英雄,终于不再只存在于档案里,而这部剧里藏着的“统一”初心,也会随着故事的传播,被更多人记住。 毕竟,历史不会说谎,那些为了两岸统一牺牲的人,更不该被忘记。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2025-10-08发布:《沉默的荣耀》引发观众“考古”热,真实历史改编打破谍战剧套路 联合早报中文网2025-10-06发布:中国大陆首次播放潜伏台湾谍战剧


